最近供销社又火起来了,很多人都好奇,在供销社工作的人身份还分好几种,全民固定工、全民合同工、集体固定工、集体合同制工人,这些到底都是啥意思?今天咱就好好唠唠,帮大家一次性弄明白。
先讲讲全民固定工,这可是供销社的“元老”级别身份。在过去,能当上全民固定工那可太牛了,相当于捧上了“铁饭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他们是被县劳动人事部门承认的,有正式招工或分配文件,档案里的记录清清楚楚。成为全民固定工的途径也不少,像外系统调入,就是从其他单位带着经验和人脉加入供销社;还有退休补进,也就是常说的“接班”。他们的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来的,工作稳定,不用担心被辞退,妥妥的“铁饭碗”。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劳动合同制普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全民固定工慢慢成为了历史名词。
再来说说全民合同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合同制开始推行,全民合同工就出现了。他们和供销社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不像全民固定工那样有绝对的稳定性,但只要好好工作,不违反合同规定,工作也比较有保障。而且,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会根据企业效益、个人工作表现有所调整,多劳多得,更能激发工作积极性。比如完成了销售任务,就可能拿到额外奖金,不像全民固定工,工资基本固定。
说完全民的,再来看看集体固定工。集体固定工是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正式职工,和全民固定工类似,也是长期稳定的工作,工资、福利由集体单位按规定发放。但他们和全民固定工的区别在于,全民固定工背后是国家,而集体固定工依托的是集体单位。集体单位经营状况不同,职工待遇也会有差异。像一些效益好的集体供销社,职工福利可能不错;要是单位效益差,待遇也会受影响 。
最后是集体合同制工人,他们和集体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灵活性更高一些。劳动合同有期限,到期后双方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续签。他们的工资和福利与企业效益挂钩更紧密,企业效益好,工资就高,反之则可能减少。比如某集体供销社通过创新经营,销售额大幅增长,集体合同制工人的工资就可能水涨船高。
在供销社发展历程中,这四类职工身份各有特点,见证了供销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同身份职工在工作稳定性、工资待遇、福利保障上都有区别。全民固定工最稳定,集体固定工次之;全民合同工和集体合同制工人工资更灵活,与企业效益关联大。
如今,供销社不断改革创新,不管是哪种身份的职工,都在为供销社的发展出一份力。了解这些职工身份,也能让我们更清楚供销社的发展脉络和背后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在如今的供销社体系里,哪种身份的职工更有发展前景呢?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