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纪监督是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当前,少数地方执纪监督存在“覆盖代替严管”“叮嘱代替紧盯”“追责代替预防”等问题,流于形式,达不到监督的目的。各地要将监督嵌在日常、抓在经常、治在源头,真正让执纪监督带电、生威、出效。
警惕“派驻覆盖”代替“严管厚爱”。派驻纪检监察组的目的在于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派驻到位”不等同于“监督到位”。派驻监督当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聚焦驻在单位的项目审批、资金使用、人事任免等高风险点,通过列席会议、查阅台账、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跳出“覆盖即到位”的思想误区,让派驻干部真正成为驻在单位的“廉政哨兵”。
警惕“口头叮嘱”代替“实时盯住”。执纪监督关键在于“实时跟踪”,而非停留在“口头叮嘱”。有的地方、部门执纪监督通常采取“开会强调纪律”“节日发送提醒”等方式,看似频次高、覆盖广,却有“纸上谈兵”之嫌。要变“被动提醒”为“主动盯防”,让监督“跟得上”风险、“盯得住”关键,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叮嘱”沦为“走过场”。针对权力集中、风险较高的领域,建立常态化监督台账,实时掌握所驻单位情况,对发现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从源头堵塞漏洞。
警惕“事后追责”代替“提前干预”。执纪监督的核心目标是“防未病”,而非“治已病”。忽视前期的预防工作,或“出了问题再追责”是典型的“亡羊补牢”,虽能对违纪者形成震慑,却难以挽回造成的损失,没有遏制问题发生。要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初衷,从“事后追责”转向“提前干预”,让监督真正发挥“防火墙”作用。坚持把监督关口前移,建立“问题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干部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对存在违规倾向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帮助其认识问题、扭转偏差。(作者单位:黔西南州普安县委组织部)
作者 安高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