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多地接连曝出虐猫事件,爱媛县至少10只流浪猫遭蓄意截断肢体、松山23岁男子涉嫌纵火虐猫、日本籍男子冈村聪在马耳他肢解杀害猫咪。
一系列恶性案件引发社会震动,而日本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违反动物福利法的案件达181起,创下自数据收集以来的最高纪录,较2010年的33起增长近5倍,且15年来持续呈急剧上升趋势。
爱媛猫狗协会志愿者松尾薰指出,受害猫咪的伤口“干净且一致”,腿部完全断开,与交通事故中猫咪腿部多有部分连接、猎人陷阱造成的伤害存在本质区别。
当地狩猎协会确认未设置野猪陷阱,专家也排除野兽袭击可能,野兽袭击往往会造成不规则伤口,且不会出现多只猫咪伤害高度雷同的情况。
这一系列证据都指向“人为蓄意虐待”,而非意外事件,当地警方介入调查,既是对动物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潜在社会风险的防控,此类虐待行为若不及时制止,施虐者很可能将暴力情绪转移到人类身上,威胁公共安全。
“生命调查机构”创始人矢吹莲认为,日本社会中存在的经济困难、社会压力、政治不信任等问题,可能成为施虐者的犯罪诱因,可能会催生出一些变态狂。
精神障碍、社交焦虑人群增多以及互联网普及带来的“错误认同感”,也助长了虐待行为。这一观点是否成立,需要结合日本社会现状客观分析。
近年来,日本面临少子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阶层固化等问题,部分人群在生活中积累了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而当这些情绪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疏导时,少数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存在心理偏差的人,可能会将动物视为“无反抗能力的宣泄对象”,通过伤害动物获取扭曲的掌控感。
日本虽有《动物福利法》,但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取证难”“处罚力度不足”等情况。
例如,流浪猫活动范围广、缺乏固定看护人,当它们遭遇虐待时,很难及时找到目击者或获取直接证据,导致部分施虐者心存侥幸,认为“不会被发现”。
即便施虐者被抓获,现有法律的处罚措施是否能形成足够震慑,也值得探讨。以爱媛县案件为例,目前仅处于警方调查阶段,尚未有施虐者被定罪处罚。
而此前松山市23岁男子佐藤明正因涉嫌违反《动物福利法》被逮捕,但后续判决结果及处罚力度,对潜在施虐者的警示作用仍需观察。
在部分日本民众的认知中,流浪猫可能被视为“城市杂物”,而非需要保护的生命,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会导致部分人对虐待流浪猫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不认为是违法行为。
当有人目睹他人伤害流浪猫时,若缺乏“及时举报”的意识,就会错失阻止虐待、固定证据的机会,间接纵容施虐者。
日本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干预机制是否完善,也与虐猫案存在关联。矢吹莲提到“精神障碍、社交焦虑人群增多”,但如果这些人群能及时获得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或许能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行为。
可日本社会对心理疾病仍存在一定污名化,部分人因担心被歧视而不愿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长期积累,最终可能通过极端方式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2023年违反动物福利法案件中,猫是最常见受害者,其次是狗,这一数据与猫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相较于狗,流浪猫的数量更多、更分散,且缺乏像宠物狗那样的“主人保护”,成为施虐者更容易下手的目标。
部分人对“猫”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猫“性格独立、不易亲近”,对其遭受的痛苦缺乏共情,这种认知偏差也可能导致针对猫的虐待行为相对更多。
许多案件中存在“宠物被遗弃、未得到喂养”等情况,这说明部分宠物主人缺乏“终身负责”的意识,将宠物视为“可随意丢弃的物品”。
而遗弃行为不仅会增加流浪动物数量,也可能让这些动物成为虐待行为的潜在受害者,被遗弃的动物往往更虚弱、更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成为施虐者的目标。
日本虐猫案暴增不仅是动物权益问题,更是社会治理、公众素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问题的集中体现。
专家关于“社会压力或催生更多变态狂”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提醒社会需正视压力疏导、心理干预、动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短板。
至于日本虐猫事件会不会得到改善,答案只能交给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