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车圈最近像场没散场的“怪牌局”,众泰破产清算连工厂都没人要,恒驰找投资找得没了下文。
一边是地方急着护着“链主”保就业,一边是资本揣着钱想赌“造车资质”翻盘,可这些“僵尸车企”偏偏是想留难、想走也难。
那么,这些件“僵尸企业”为什么会死而复生?到底是该咬牙救一救,还是让它们顺着市场规律退出?
我们都知道,“僵尸车企”难真正复活,扶持它们既违背市场规律,又浪费资源,该加快出清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不过理性讨论起来,肯定有人会有不同想法,或许有人会说,有人扶持僵尸车企也没办法啊!整车厂关系着当地就业和税收,一旦不管,几百上千人突然失业,民生问题怎么解决?短期阵痛谁顶得住?
这话确实在理,就业是民生之本,肯定得顾着眼前稳定。
但咱们再想想,这种“救急”能撑多久?有网友提到威马负债高达260亿元,而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的注册资金才1亿元,就算地方给补贴,也只是填个小窟窿,长期下来,有限的财政资源还是会被低效企业耗光。
而且不是不管就业,完全可以把给“僵尸车企”的补贴,转去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帮失业员工学新技能、找新工作。
同时把车企的土地、设备转给优质车企,反而能创造更多稳定岗位,这才是长久治本的办法。
可能还有人质疑,资本愿意给僵尸车企输血,说不定不是赌性强,是真看到了价值?
比如有些车企有造车资质、旧厂房,或者没变现的技术,资本抄底说不定能盘活这些资源。
这种想法本身没毛病,但得结合汽车行业现状来看,现在早不是“用PPT讲故事拿风投”的时代了,“蔚小理零”这些造车新势力,都得靠技术、产品、财务报表说话,头部车企还握着垂直整合、制造技术先发优势的护城河。
再看实际情况,哪吒汽车传出中东资本接手后,就没了下文,威马的投资人关联方宝能汽车,自己也早陷入发展困局。
这些资本大多没产业链协同能力,既帮不了车企搞技术,也做不好产品,说白了就是想靠“造车资质”或“编新故事”套钱,最后大概率竹篮打水,还会拖慢整个产业的节奏。
甚至有人会说,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僵尸车企吧?说不定有的只是暂时缺钱,重组后找到新方向就能复活,别的行业不也有破产后东山再起的例子吗?
这话得客观看,但汽车行业不一样,我国汽车品牌有上百家,不少企业拿着补贴,月销量却难破千辆,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还说“就算剩20家整车厂,也太多了”。
这说明行业早进入淘汰赛,拼的是核心竞争力,那些车企要么没核心技术,要么早就丢了用户信任,就算重组,没有能打的产品,消费者也不会买账,甚至还有网友喊话赶紧退市!
就像网友说的,空有一个造车资质,绝不具备参与市场的能力,所谓的复活,不过是“虚假生命”,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多老百姓被薅羊毛!
最后可能还有人问,加快僵尸车企出清,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比如厂房设备没人要,行业转型阵痛太大?
其实钢铁、煤炭行业的例子已经给了答案,这些行业过剩严重,我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压减过剩产能,成效特别显著。
“僵尸车企”占着的土地、设备、人才,一旦释放出来,市场会引导它们流向更有价值的领域,比如给比亚迪、吉利这些有竞争力的企业扩产,人才去做新能源汽车研发,这才是资源的高效利用。
出清不是硬来,有配套措施,完善破产法律制度,让退出更有序,加强再就业培训,缓解转型阵痛。
说到底,这些质疑都有合理的地方,但从汽车产业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得遵循市场规律。
“僵尸车企”的出清不是“一刀切”,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把有限的资源留给能造好车、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变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