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有才华的人可谓是比比皆是,不过,在众多才子中,却唯独杨修死于非命,让人扼腕叹息。在提到《杨修之死》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杨修恃才放旷、曹操嫉贤妒能。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尤其是说曹操嫉贤妒能,那就更不合理了。
曹操是古代少有的“怪才”,还被形容为“卑鄙的圣人”,所以,在曹操眼里,无论你多有才华,他都是容得下的,不存在嫉贤妒能的情况。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还是一个洒脱的诗人。你要说这样一位多元、复杂的人物,他会嫉妒下属的才华,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杨修最终死于非命呢?其实据《三国志》记载,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参与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曹操为曹丕顺利继位扫平障碍,不得已而赐死杨修。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虽然官居太尉,但却对已经是魏王的曹操,也是无可奈何。杨彪对杨修之死悲痛欲绝,日渐消瘦。后来,有一次与曹操相遇,曹操看到杨彪身体羸瘦,想都没想就脱口而问,“公何瘦之甚”?作为刚刚经历过丧子之痛的杨彪来说,听到曹操这么问,心里真的是十万只草泥马在奔腾,但碍于曹操是魏王,又不敢出言不逊,心中的憋屈也不能写在脸上,于是用两个典故来巧妙回答了曹操的提问。
杨彪原本是出自著名的弘农杨氏,而弘农杨氏的发迹源自西汉时期的杨喜,他因斩杀项羽有功,被汉高祖封赤泉侯,弘农杨氏自此飞黄腾达。从杨喜到杨彪的几百年间,兴旺发达,尤其是东汉年间自杨震到杨彪,连续四世都官居太尉,被世人称为“四世太尉”,这比当时“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还厉害。尽管杨彪官居太尉,而且是当时的名族、名士,但在曹操这个魏王面前,依然不敢造次。
曹操是掌握生杀大权的魏王,杨彪是掌管军武大权的太尉,但毕竟层次上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杀了杨修,杨彪只得忍气吞声的原因。杨彪在面对曹操的问询,自然也得慎之又慎,以免惹火上身。而杨彪真不愧是海内名士,他的回答不卑不亢,一句“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不仅化解了曹操的猜忌,还引得众人共情,堪称十分巧妙。
杨彪的这个回答里,讲到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金日磾的先见之明。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来归降汉朝后,深得汉武帝器重。金日磾的长子长大后,行为十分放荡,经常与宫女嬉戏,这件事让金日磾感到危机,认为这个儿子日后必定会为家族带来灾祸,于是大义灭亲。这件事虽然遭到了汉武帝一通训斥,但也因此更得汉武帝信任,最后成为汉昭帝四大辅臣之一,因家风严明而曾闻名于世。
第二个典故是老牛舐犊,这个典故源自于生活,小牛犊刚出生的时候,全身都是湿漉漉的,因此母牛这个时候就会用舌头舔舐小牛的身体,一是为牛犊清洁身体,二是鼓励牛犊尝试站立,三是母爱的传递。而杨彪用这两个典故来回答曹操的问话,可谓是一语双关,既回答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又回答了因悲消瘦的客观原因。而这一回答,不仅让无话可说,还会更加愧疚。
也正是因为杨彪的巧妙回答,曹操的猜忌消除了,杨氏家族的繁荣保住了。杨修死后的第二年,曹操病逝。曹丕称帝后,拜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辞,后来曹丕再拜杨彪为光禄大夫,并赐几杖,杨彪再辞。多年后,曹丕仍派士兵保卫杨彪,直到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牛舐犊”或“舐犊情深”这个彰显“父慈子孝、母子情深”的成语,却因此流传千古。
【本图文由“尚书台”新媒体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