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的重大创新与科技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力。对于渴望在前沿领域立足、追求全面发展的学生而言,能置身于跨学科融合的培养环境中,意味着更早接触行业核心需求、更快构建复合型能力——这正是电子科技大学为学生打造的成长优势所在。
面对技术变革对人才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的跨学科布局,从根源上为学生拓宽了学习边界与发展空间。
学校目前推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群”“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等五大学科群建设,并非单纯的学科整合,而是在构建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打破学科壁垒的发展通道。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发展核心,联动理、工、文、医等多学科领域,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
这种学科间的无缝衔接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规划构建更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的创新计划更是为了学生的“能力提升”与“就业竞争力”服务。“人工智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覆盖8个学院、10个优势专业的多样选择,学生在修读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双学位专业。
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份学习,两份收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提供人工智能架构;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提供人工智能实践场景,工商管理则提供链接AI研发与产业需求的核心纽带,补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一环。
而更灵活的还有“ECE领军计划”,学生能够在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18个优势本科专业中自主选择本科毕业专业,获得个性化、定制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的跨学科科研平台,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从课堂到实践”的成长跳板。来自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专业的学子们,正在共同攻克智能传感器与嵌入式系统的融合难题。以跨学科联合实验室为基地,他们手中的电路实验板已不仅是传统电子元件的堆砌,而是集成了机器学习算法、物联网通信协议的智慧载体。通过“电路实验+算法优化”"的双轨训练模式,学生在示波器的波形跳动中理解数据流动的本质,在代码调试中把握硬件系统的脉搏。为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他们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够快人一步。
对于追求长远发展的学生来说,电子科技大学的核心优势,在于把对学生有利的资源做到了“可及性”与“实用性”兼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最终成长为市场需要、行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环境,正是学生选择学校时最值得看重的价值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