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浙师本科教育教学启动重大改革》,宣布自2025级起全面试行P/NP课程评价改革。全校所有专业的300余门课程将采用通过/不通过(Pass/No Pass)的评价方式,这些课程成绩不再计入学分绩点。
这项改革直指困扰中国大学生多年的“绩点焦虑”,消息发布后迅速引发热议。有网友直言:“这才是大学教育该有的样子!”
01 破除绩点枷锁,浙师大改革评价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此次改革的核心是优化学业评价机制,破除“唯绩点论”。P/NP(通过/不通过)评价体系将应用于全校300多门课程,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获得“通过”评价。
与传统百分制或等级制不同,P/NP评价不会计算入学生的学分绩点(GPA)。这意味着学生选修这些课程时,不再需要为每一分斤斤计较,而是可以真正关注知识本身和学习过程。
02 绩点困境,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焦虑
在中国高校,“绩点至上”的观念长期主导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意味着更好的奖学金机会、保研资格和就业前景。
这种压力导致了许多扭曲现象:学生们精心挑选“给分高”的老师,避免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考场上的每一分都变得至关重要;甚至出现了为提高绩点而“刷分”的重修大军。
“大学四年,我好像一直在为数字读书”,一位大四学生的感言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03 给予试错空间,鼓励探索与创新
浙师大的改革给予了学生更多试错空间。在P/NP课程体系中,学生可以更加大胆地选择自己感兴趣但可能不擅长的领域,探索新的知识边界。
“这项政策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发展”,教育学院李教授表示,“大学本应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分数竞赛”。
文科生可以放心选修编程课程,理科生也可以尝试艺术类课程,不再担心这些“跨界尝试”会拉低自己的整体绩点。
04 国内高校改革,与国际教育接轨
P/NP课程评价体系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并不罕见。美国众多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早已实施类似制度,允许学生在一定比例内选择以通过/不通过的方式修读课程。
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类似探索。清华大学2015年就曾改革评分体系,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评价改革。
但像浙师大这样大规模、全面推行P/NP评价体系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创。
清华大学的改革去除了成绩单上的细化分数,北大的试点取消了GPA排名......如今浙师大的P/NP制度更进一步。中国高校正在逐渐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培养。
或许不久的将来,大学生们不再问“这门课给分怎么样”,而是问“这门课能学到什么”。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喝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