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馆——重庆工业博物馆深度合作,创新构建“虚拟、实地、故事、实践”四位一体的场景化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融“历史传承、精神淬炼、使命引领”于一体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路径。
数字孪生复原抗战工业场景
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带领学生重返抗战时期重庆工业战线,置身于昔日的生产现场——眼前是熊熊燃烧的冶炼炉,耳畔回荡着机床的轰鸣,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变得触手可及。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突破单一叙事,全景展现重庆工业抗战体系。学生可体验“设备西迁”的艰难险阻,跟随民生公司船队溯江而上,亲历被誉为“中国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可参与“钢铁生产”的虚拟场景,在模拟轰炸环境下体验老工人坚持生产的卫国之心。通过“战略物资调配”“战时技术创新”等互动环节,学生深入理解重庆工业如何用千余种“重庆造”构筑起民族救亡的“钢铁长城”。
学生VR实景体验工业制造
场馆浸润体验工业救国征程学校与重庆工业博物馆深度合作,打造沉浸式实地教学场域。学生置身于博
物馆的“钢迁会”历史展区,亲眼目睹锈迹斑斑的轧钢机、泛黄的生产图纸等珍贵文物,感受历史的气息。在“工业寻迹”任务引导下,学生通过测量文物尺寸、分析技术参数、记录生产数据等实践操作,切身感受战时工业生产的艰辛与智慧。同时,依托我校工业文化大观园、工业文化长廊、校史馆等特色场域,开发系列化、梯度化的实践课程资源,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研学实践活动。特邀技术工人现场演示钢板轧制工艺,学生亲手操作传统器械,体验在简陋条件下完成精密加工的技术挑战。通过“双师讲解”与“实物解读”,学生深刻领悟“干工业就是干革命”的坚定信念,重庆工业在烽火岁月中支撑起抗战的战略命脉。
大学生为中小学生讲解工业文化长廊
多维叙事传承工匠精神基因
开展“三代人讲工业史”故事叙事教学,组织当代重钢集团工匠分享技术革
新中的攻坚故事;邀请老师傅讲述从战时兵工生产到现代智能制造的时代跨越。开发“工业口述史”项目,学生走访老工业区,用影像记录下个人的技艺与故事,以“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分享重庆抗战工业史诗。通过老中青三代工业人的深情讲述,生动呈现重庆工业从救国图存到制造强国的使命传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纵深与时代内涵,激励学生赓续工业红色基因,致力技能报国。
技术工人现场讲解工艺创新故事
真岗实练践行制造强国使命贯通“历史-现实-未来”开展实践教学。在历史再现层面,开展“技术
复原”项目,学生尝试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零件;在现实对接层面,组织学生深入现代制造企业,了解产业转型升级,参与“技术攻坚”实践;在未来创新层面,举办“工业创新挑战赛”,鼓励学生基于历史智慧解决当代技术难题。实施“工匠学长”计划,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传承技艺与精神。通过“劳模工匠面对面”活动,学生与行业楷模交流研讨,将“工业报国”的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真岗实练中践行制造强国使命。
学生工业创新设计作品展示
通过校馆协同育人构建四维场景化教学体系,实现了抗战工业历史资源的有效转化和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推动思政课从“平面讲授”转向“立体实践”。学生创作的“场馆里的思政课”系列作品荣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4项,并入选首届“我眼中的新时代”大学生实践类思政作品成果展播。开发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回眸》等系列微课、微视频已上传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B站等平台,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校馆合作育人案例和工业文化教学案例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实践教学被《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公开推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范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