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母女关系的电影《春潮》曾有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有多少个夜晚,我都夜不能寐,我想躺在妈妈的怀里,但是大多数时间,我都躺在了男人的身边」。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母亲的深刻影响——当一个孩子的情绪没有在最初的母子关系中得到好好接纳时,他们便会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向外寻找「替代品」。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样的母亲才算「接住」了孩子的情绪?
今天分享一篇简单心理咨询师张亦驰的文章,他用心理学家比昂提出的「容器」一词,细腻地解读了「母亲」这个形象的意义。(注:这里说的「妈妈」是主要养育者的形象。爸爸也可以给孩子带来妈妈般的温暖)
01负容器妈妈:一个破碎的精神容器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容器这个词。它是一个比昂从荣格那借来的专业词汇:Container。通俗地说:比昂把妈妈比喻成了一个容纳孩子无法承受情绪的容器:妈妈是杯子,孩子的情绪是水;妈妈是子宫,孩子是子宫内的婴儿。
在谈容器妈妈前,我想来谈谈负容器妈妈。
负容器妈妈就是一个无法承受和消化孩子焦虑、恐惧情绪的妈妈。
- 强势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在表面看来可能是一个强势的妈妈。她或许表现得很愤怒、很坚强。
愤怒和坚强,其实是对她自己内心和孩子传递给她的脆弱和无能感的逃避和掩饰:内心太脆弱了,一点情绪风波就能唤起她强烈而失控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一个妈妈的内心深处其实是一个无法运作的容器——一个破碎的杯子和精神子宫。
她对孩子表达的强势和愤怒的背后,其实是她自己的恐惧:她害怕孩子丢给她的负面情绪。她更害怕面对的,是自己无法消化和承受孩子和自己负面情绪的破碎精神子宫/容器,与其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2. 无微不至的妈妈
她在表面上看来也可能是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生怕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过于频繁地对孩子进行照料。
一个无微不至的妈妈其实也是一个破碎容器。过度照料孩子的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其实是非常强烈的焦虑、无能感和控制感。
妈妈过度焦虑的是自己和孩子的无能:在她眼里,孩子是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懦弱的个体(和妈妈黏在一起的个体:粘体)。但妈妈以为孩子是无能的这个感觉其实是她内心无助、无能的映照。从根本来讲:破碎的容器妈妈无法容纳,消化的是她自己内心的无能感。
过于强势和无微不至的妈妈造就出来的孩子一般是非常具有依赖性的。在这样的母婴关系(或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中长大的孩子的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无能感。当然不同孩子应对内心强烈无能感的方式可能会有些不同。
一些孩子可能表面上就显得非常依赖妈妈:年龄不小了,但还是指望他人帮忙做饭、洗衣服、交电费、改作业。另一些孩子表面却显得非常强势和愤怒(和妈妈一个样)。他们给人的映像仿佛是:这人真厉害,几乎全知全能了。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类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无尽的无助感。第二种孩子和第一种不同的地方在于:ta 多了一个对自己内心虚弱感的否认和掩饰。
02当孩子有情绪时,负容器妈妈的4种回应
负容器妈妈也许很强势或无微不至,但这些其实只是表面现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其实可看到他们内心容纳负面情绪的缺失。
当孩子对妈妈表达自己心里的焦虑、失落、愤怒、抑郁等情绪时,负容器妈妈的一些反应有:
1. 没有回应,忽视孩子的表达
没有回应的妈妈让孩子/婴儿觉得:为什么我这么难受了,妈妈一点感觉都没有?孩子会怀疑自己或母亲的存在或真实性。
或者孩子会觉得:妈妈是不是死了?这样被孩子内化的妈妈是一个死了的妈妈。这样内化后的妈妈在一些来访者的梦(晚上做的梦,白日梦,或清醒梦)里时常会呈现为以下或类似情景:一个冷冰冰躺在棺材里,目色苍白的女性。
2. 变得非常愤怒和焦虑,并说孩子是个窝囊废
非常焦虑,愤怒和叫孩子窝囊废的妈妈,造就出来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我前面说的依赖性人格。
3. 告诉孩子说 ta 不应该感到这些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虚假的
说孩子不应该有负面情绪的妈妈被孩子内化后,会让孩子时常不相信自己的感知和感觉。
当 ta 内心有情绪时,ta 会感到其不真实性。因为情绪情感是每个人的一部分,当情绪情感被认为是不真实的时候,孩子对自己的存在和其意义的真实性就会有所怀疑。
在治疗室里,来访者有时会说:「我就觉得我自己不真实。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虽然我理智上知道我的生活是真实的,但我总觉得我活在虚假的错觉世界里。」
4. 妈妈承受不了了,之后走掉、跑掉了
承受不了,跑掉的妈妈会加强孩子内心的恐惧,不安和内疚。「妈妈跑掉一定是因为我伤害了她,我这么做多么不应该啊!我一定是一个怪物,坏人」。
这个孩子对自己内心的攻击和迫害成分有着非常大的恐惧:「一定是因为我的攻击太强烈了,所以妈妈被吓跑了。」这样内化后的负容器妈妈在孩子心中是一个脆弱的形象:一个易碎的玻璃容器。
这样一来,哪怕孩子长大了,但每当遭遇困境时,孩子的神经就经不住轻微动荡,很容易一下子就精神崩溃。
03孩子真正需要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我至此谈了一些负容器妈妈的表现。那么容器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真的不好回答。一个片面的回答是:
容器妈妈不是负容器妈妈那样。在孩子的负面情感投注的面前,她是一个坚定而温柔的妈妈:坚定而不强势。
强势其实是脆弱的表现。越是脾气大,其实情感越脆弱。
1. 妈妈的坚定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安全感
当孩子看到,在轻易打垮自己的情绪情感面前,妈妈没有被摧毁时,ta 获得的是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
反之,负容器妈妈带给孩子心里总悬着的感觉。内化后的容器妈妈的坚定,在孩子后天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外在世界动摇孩子内在世界的时候,容器妈妈的坚定是孩子内部世界的定海神针。当这个定海神针没有被足够好地内化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因为成绩、事业、恋爱、婚姻不顺心而抑郁、自虐、自杀的人们。
反之,当定海神针在孩子心中定住了的时候,他们在生命困境中总能最终度过难关。
我相信:如果你仔细观察和回想,你肯定曾和没定住的人们打过交道。
2. 妈妈的温柔也是非常重要的
温柔的意思是不去反击孩子的情感暴力。以暴制暴只会产生更多暴力和创伤。温柔的妈妈包容孩子的暴力。她在无意识层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我可以承受你现在还无法承受的情绪。妈妈在这里,你的『坏情绪』是可以被我接受的。」
当妈妈的温柔被孩子内化后,孩子在无意识层面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坏情绪』是可以被我自己接受和消化的。它们是可以被允许在我内心存在的」。
坚定代表着妈妈不会被摧毁,而温柔代表着妈妈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在妈妈的坚定带来的安全感之上,她的温柔更加稳固了这种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温暖的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季,有人为你沏上一杯温暖而不烫嘴的绿茶。当你喝下这杯茶时,手、脚和心都是暖暖的。
当容器妈妈,其温柔和坚定被孩子成功内化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会有一定的底气和胆量去尝试和现实妈妈的分离。和妈妈的分离代表着孩子独立性的形成。独立性的形成进一步帮助孩子和父母分离。同时,此分离进一步帮助孩子内化容器妈妈和爸爸。独立性的形成不是用教条主义教育和锻炼出来的(孩子不是狼、不是动物,孩子是人,有人性)。
拥有一个足够好的容器妈妈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而然演变成一个非常独立的人,并不断探索自己多姿多彩的世界。反之,一个内化了的负容器,让孩子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尝试分离(世界让 ta 感觉太不安全,太多危险)。这样的一个孩子不管现在多大年龄,ta 其实一直没有很好的和父母分离。
拥有负容器的人常常无法和现实中的父母分离。或有时和他们貌似分离了,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些替代品:把自己的伴侣和孩子当爸妈(巨婴)。
拥有容器的人才可能真正和外在父母分离。
容器妈妈(或爸爸)会一直陪伴着孩子:小的时候,容器妈妈在孩子体外照顾孩子。当孩子长大后,容器妈妈在孩子体内,以内化形象的形式照顾孩子。
负容器者一生会焦虑地向外寻找缺失的容器。而容器者会做自己的富足容器。
「简单心理」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提供专业、高质量的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在心理行业深耕10年,建立行业规范与标准,用户量及口碑业内第一,引领并见证着行业发展。
至 2024 年底,简单心理在全球 117 个城市,拥有 2000+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已为超过 300 万人次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找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推荐你试试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致力于以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为核心,为心理健康需求者提供专业、温暖、可信赖的综合性服务。
心理咨询师的成熟度和职业化程度至关重要,在简单心理平台,我们严选海内外仅TOP 1%心理咨询师,我们参照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评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价值观、伦理等18项核心专业能力和执业能力,满足不低于400小时实战经验,筛选比例100:1。
同时,简单心理为来访者的心理咨询体验提供可靠保障,我们严格监管心理咨询师执业过程,保证心理咨询服务边界清晰且符合伦理,并提供多重保障支持,确保心理咨询全程体验足够安全、严谨和可持续。
而这一切专业服务,你只需通过简单心理 APP 即可轻松触达:无论是随时预约咨询、便捷管理个人服务,还是获取心理健康资源,简单心理APP 都能为你提供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心理咨询,选择优质平台就是选择专业保障。现在就点击下载简单心理 APP,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