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抛出个大新闻:要花226亿美元,再买114架阵风战机;若此项采购计划最终落地,将是印度历来最大一笔国防采购订单。
印度官员指出,这是鉴于阵风战机在“朱砂行动”中“成功全面压制了中国的PL-15E空空导弹”的“出色表现”!
而就在马克龙正在沾沾自喜的时候,俄罗斯突然横插一脚,这交易难道要黄了吗?
现在印度手里已有36架阵风,海军早前还订了26架舰载型,要是这次114架能成,总数就得奔着176架去,空军战力会大幅扩充。
更特别的是,这些战机不是全进口,60%零件得用印度本土的,由法国达索公司和印度航空航天公司联手,在印度组装生产。
这么一来,法国很可能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
印方之所以敢砸这么多钱,全靠那句“压制霹雳-15导弹”的说法撑着,可国际舆论压根不买账,不少军事专家都觉得这说法太离谱。
要弄清真相,得回到今年5月7号那场印巴空战,印度叫它“朱砂行动”。
巴基斯坦三军公共关系局(ISPR)后来开了场发布会,把细节全抖了出来,他们说,印度最初出动60架战机,后来又增兵到72架,家底几乎全亮了。
其中有14架阵风战机,还有苏-30MKI、米格-29这些主力机型。
可巴基斯坦只派了42架战机,就打出了零战损的战绩,巴方确认击落3架阵风、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
第一架阵风坠在斯利那加附近,距离控制线大概93.3公里;第二架落在查谟附近,离边境只有11.2公里,第三架在巴廷达周边。
为了证明不是瞎说,巴方还放了截获的印军通话录音,录音里,指挥官问呼号“哥斯拉3”的战机在哪,半天没人回应。
过了会儿才有飞行员说,自己没事,但看到空中发生了爆炸,那语气里的慌乱,谁都能听出来。
巴方还展示了战机残骸照片,和阵风的特征能完美对上,连雷达锁定的数据流都晒了,目标光点消失的瞬间清晰可见。
他们说,这场仗靠的是超视距打击,JF-17战机还端掉了印军的S-400系统。
可印度这边的说法完全是另一套,死活不承认损失,官方嘴硬说,阵风的电子战系统压制了中国的霹雳-15导弹。
后来实在瞒不住了,外长才松口说“有部分坠机”,但又说数量不重要。
为了压下负面消息,印度直接封了好几千个社交账号,网上有关阵风残骸的视频和报道,全被删得干干净净。
莫迪还亲自给阵亡飞行员颁奖,营造出一种“虽败犹荣”的氛围,国内搞了10天的庆祝活动,仿佛真打了大胜仗,甚至派了“宣讲团”去游说七国集团,说自己空战赢了。
可纸包不住火,最后还是露了馅,伤亡人数其实超过250人。
为啥会输这么惨?关键是印度情报部门犯了低级错误。
他们严重低估了霹雳-15导弹的射程,让阵风直接闯进了打击圈,刚进入巴基斯坦领空,就被雷达锁定,想躲都来不及。
一边是实打实的战败证据,一边是高调的采购计划,法国可高兴坏了。
马克龙估计做梦都能笑醒,这简直是送上门的生意,达索公司早就有布局,已经在印度建了维修工厂,还计划在海得拉巴开一家发动机工厂,把产业链绑得更紧。
可法国也留了一手,死活不肯给阵风的源代码,这东西太关键了,没有它,印度没法装自家的“阿斯特拉”导弹。
印度媒体都忍不住吐槽,说这阻碍了“自力更生”的计划,法国官方倒是直白,说源代码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开放了怕被反向工程,只同意派团队合作,核心权绝不放。
就在法印拉扯的时候,俄罗斯插了进来,条件开得吓人。
俄罗斯直接递了苏-57E的竞标方案,几乎是“无所不卖”,他们承诺全面转让制造技术,说依托苏-30的经验,三年就能量产。
最诱人的是,源代码直接给,还支持40%到60%的国产化改造,连核心的AL-41F1S发动机技术,都愿意坐下来谈。
甚至拿出了曾想卖给中国的177S发动机方案,诚意拉满,为了加码,还说能帮印度把苏-30MKI升级成“超级苏霍伊”。
这项目喊了八年没动静,现在成了拉拢的筹码。
俄罗斯这么拼,其实是逼不得已,苏-57E要是拿不下印度订单,很可能就丢了最赚钱的市场,到时候没钱升级,其他买家也不会要,航空工业就得加速衰退。
可法国压力小多了,达索手里的订单够吃到2032年,就算丢了印度这单,日子也照样过,所以态度硬气得很。
印度媒体一片沸腾,又能证明自己赢了
印度心里也有小算盘,不是真非阵风不可,他们想拿俄罗斯的条件逼法国松口,让对方交出源代码,同时也想借法国的技术,替换掉原来的俄系装备,制衡中美。
可这左右逢源的想法,能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印度买阵风,不光是为了添装备,更是想学技术,他们觉得中国当年组装歼-11A,后来就搞出了歼-15、歼-16。
自己照着走,肯定也能成,可他们忘了中国花了多少年功夫。
中国从仿制到自研,几十年天天啃硬骨头,才攒下完整的工业体系;印度却想走捷径,以为买条生产线就能掌握核心技术,太天真了。
自家的“光辉”战机就是最好的例子,闹了不少笑话,前段时间交付8架新的,结果6架都没有发动机,不是不想装,是真造不出来,全靠美国通用公司供货。
可通用老是延期,印美关系一波动,发动机就断供,这就是被人“卡脖子”的滋味,可印度好像没吸取教训。
更要命的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垄断了本土航空产业,没有竞争,自然就没动力搞技术突破,还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圈子。
苏-30MKI在印度组装了这么多年,222架都造完了,可斯坦航空的技术水平没见涨,“光辉”还是扶不起的阿斗。
喊了八年的“超级苏霍伊”升级,至今没个影子,现在想靠组装阵风掌握四代半战机技术,基本是白日做梦。
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承接,就算拿到图纸,也造不出合格的零件,到头来很可能是花了大价钱,只学了点皮毛,还是得依赖法国。
这就是印度的悖论:越想自主,越得买外国装备;越买,越难自主。
别看印度现在闹得欢,这226亿的订单能不能成,还真不好说。
印度买武器向来没个准谱,历史上毁约的事儿干了不少,好几次都宣布欧洲装备中标了,最后又变卦,让卖家白忙活。
而且印度的军购流程特别复杂,不是递个提案就行,现在只是空军把方案交上去了,还得经内阁安全委员会(CCS)批。
中间要过多少关,谁也说不准,更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印度国防部在议会答复的时候也说了,目前只是在讨论阶段,他们还提了一嘴,买阵风是为了填米格-21退役后的坑,缺29个中队。
可这理由能不能站得住脚,还得看CCS怎么判,更关键的是法俄的竞争还在继续,谁都不肯让步。
法国咬着源代码不放,俄罗斯又一个劲地加码条件,印度很可能会拖着,想等双方给出更优惠的价码,毕竟对印度来说,谁给的技术多、条件好,就可能偏向谁。
而且业内都知道,印度订单落地的标准特别实在:得真收到货款,就算签了合同、开始交付,只要钱没给够,随时可能黄。
达索有底气耗,反正不缺订单,可俄罗斯耗不起,这拉扯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短期内肯定落不了地。
还有个潜在的问题,要是法国一直不给源代码,印度要么被迫接受,要么转头找俄罗斯,要么自己搞接口,不管选哪条路,都得花时间花钱,订单只会更拖。
说到底,印度这会儿吹阵风“击落5枚中国导弹”,就是自欺欺人,无非是想掩盖空战失利的尴尬,给百亿订单找个合理的借口。
这背后是莫迪政府的地缘野心,想15年搞国防现代化,称霸印度洋。
可野心再大,也得有实力撑着,印度的工业短板太明显了,国防强大从来没有捷径。
中国的例子摆得清清楚楚,靠几十年埋头钻研、突破核心技术,才建成今天的体系,印度光想着靠买装备、学皮毛,就想追上,根本不现实。
就算最后真买了114架阵风,或者转买了苏-57E,要是不打破斯坦航空的垄断,不踏踏实实补技术短板。
那15年的国防计划,终究只是纸上画饼,所谓的“印度洋霸权”,也只能是说说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