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盛最容易被人抓住骂的,就是提现问题。到账慢一点,群里立刻炸锅:“跑路了!”截图满天飞。但要真冷静拆开看,这其实是两个维度的事:一个是金融逻辑里的流动性约束,一个是用户角度的体验感受。
先说流动性。金融圈有个常识:资金永远不可能“随叫随到”。你买基金赎回,要不要等?你做私募,有没有封闭期?这都是最基本的期限匹配。睿盛作为撮合平台,资金要走项目回款的流程,不可能像微信转账一样秒到。提现慢,从逻辑上更像是流动性约束的体现。
再说体验。用户习惯了互联网逻辑,点外卖半小时送达,转账秒到账,所以一旦慢,就觉得“不正常”。我第一次提现的时候也是这样,等了一天半没到账,心态彻底崩,群里一片“跑路”声更让我紧张。第二天到账的时候,我对着余额笑了半天,心里却暗暗觉得:原来折腾我的是情绪,而不是逻辑。
这两层逻辑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矛盾:金融上慢是合理的,用户体验上慢就是灾难。于是群里的情绪被迅速放大,事实却被忽视。
我在马来考察的时候,对这点感受更直观。白天在榴莲档口吃到撑,晚上顺便去了睿盛办公室。电梯门一开,里面一群人正在视频会议,桌子上摊着厚厚的文件,白板上写着“资金路径核验”。那一刻我心里突然轻松了一些:外面喊的“跑路”,和我眼睛看到的“核验”,其实讲的是两件事。
所以啊,睿盛提现事件,其实就是流动性和体验的双重解读。站在用户角度,慢就是糟糕;站在金融逻辑角度,慢却可能是自保。两者不冲突,但容易被混淆。
我的结论是:慢可以批评,体验差也是真实的。但慢和跑路不是一回事。真正能走远的,往往不是秒到账的“快感”,而是那些磨磨唧唧但逻辑站得住的操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