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正月,紫禁城的雪还没化尽,刚登基的朱由检就坐在文华殿里,盯着案上弹劾魏忠贤的奏折。这个17岁的少年皇帝,一上任就以雷霆手段铲除阉党,朝野上下都以为明朝要迎来转机。可谁也没想到,在接下来的17年里,这位急于求成的皇帝,会用一把又一把的屠刀,将朝堂砍得血淋漓——“17年杀光半个朝廷”的说法,从此刻起,就埋下了伏笔。
要算清崇祯砍了多少大臣的头,得先看他对“重臣”的狠辣。在位17年,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平均四个月就换一个,而其中被治罪的不在少数。崇祯二年,蓟辽督师袁崇焕被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凌迟处死,刑场上百姓争相食其肉,可后来证明这是一起冤案。崇祯四年,三边总督杨鹤因“招抚农民军不力”被下狱,虽免了死罪,却也病死在流放途中。光是总督、巡抚这类封疆大吏,被他直接处死或赐死的就有11人,这在明朝历代皇帝中,堪称罕见。
中枢官员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崇祯十年,内阁首辅薛国观因“受贿”被赐死,临死前还被太监羞辱,连自尽的绳子都得自己找。崇祯十五年,户部尚书倪元璐因“筹措军饷不力”被下狱,最终在狱中吞金自杀。更惨的是那些言官,只要进谏的内容不合崇祯心意,轻则廷杖,重则砍头。据《明史》记载,崇祯朝因直言进谏而被处死的御史、给事中,至少有23人,朝堂上渐渐没人敢说真话,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声音。
地方官员的死亡率更是高得惊人。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四起,清军也多次入关劫掠,地方官一旦丢城失地,几乎都难逃一死。崇祯八年,凤阳知府颜容暄因没能守住明朝皇陵,被农民军俘虏后处死,崇祯得知后,还觉得他“死有余辜”,下令抄没其家产。崇祯十一年,济南知府苟好善在清军攻破济南时战死,可崇祯却认为他“防守不严”,连抚恤金都没给家属发放。据统计,17年间,被崇祯以“失城”“通敌”“贪腐”等罪名处死的知府、知县,超过了150人,很多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写好遗书。
崇祯杀大臣,往往带着一种“迁怒”的情绪。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百姓易子而食,负责赈灾的礼部侍郎周延儒因“赈灾迟缓”被下狱,其实当时朝廷根本拿不出足够的粮食。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兵部尚书陈新甲因“秘密与清军议和”被处死,可这次议和本就是崇祯暗中授意的,出事后他却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陈新甲。这种“有功归己,有过归人”的做法,让大臣们人人自危,没人敢再替他分忧。
不过,“17年杀光半个朝廷”的说法,也有些夸张。明朝朝廷官员总数约有2000人,17年间被崇祯直接处死的官员,有据可查的约有200人,加上流放、罢官的,总数也不到500人,远没到“半个朝廷”的程度。但为何会有这样的传言?其实是因为崇祯杀的都是关键岗位的官员,比如内阁大臣、封疆大吏、六部尚书等,这些人的死亡对朝堂影响极大,给人一种“朝廷被清空”的错觉。而且他杀人过于频繁,刚培养起来的官员,没几天就被砍了头,朝堂始终处于混乱状态。
崇祯如此嗜杀,根源在于他的性格缺陷。他既想挽救明朝的危局,又缺乏耐心和谋略,一旦事情不如所愿,就认为是大臣“无能”“不忠”。他常常在朝堂上怒斥大臣:“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亡国之臣!”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政策失误。比如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一会儿主张“招抚”,一会儿主张“围剿”,让前线将领无所适从,最后却把失败归咎于将领“执行不力”,挥刀就砍。这种偏执和多疑,让越来越多的大臣寒了心。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清军也在关外虎视眈眈,明朝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可崇祯依旧没有停止杀大臣,这一年,他处死了总督余应桂、巡抚冯师孔等6名官员,理由是“未能阻挡李自成东进”。此时的朝堂上,能打仗、会治国的大臣已经所剩无几,剩下的要么是胆小怕事之辈,要么是只会说空话的庸才。当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竟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这或许就是他多年嗜杀的报应。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临死前还写下“诸臣误朕”的血书。他到死都没明白,不是大臣“误”了他,而是他的屠刀,砍断了明朝最后的希望。如果他能对大臣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或许明朝不会亡得这么快。可历史没有如果,他留下的,是一个血淋漓的朝堂,和一段“17年杀光半个朝廷”的残酷传说。
如今,我们再回望崇祯朝的历史,不能只看到他的嗜杀,更要看到明朝末年的积重难返。当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威胁,财政崩溃,民生凋敝,就算没有崇祯的屠刀,也未必能挽救危局。但崇祯的做法,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若不能包容和信任下属,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最终只会众叛亲离,走向失败。这段历史,至今仍在警示着世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