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薄弱”到“户户有棚”
从“传统农业”到“科技种植”
仁兆镇于家疃自然村
通过党建引领、技术支撑和农户参与
成功将大棚蔬菜打造为支柱产业
走出了一条“棚里生金、地里富民”
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走进于家疃自然村,从远处望去,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黄瓜垂挂,绿意盎然,于选强正一边整理枝蔓,一边算起丰收账。十三年前,他看中设施农业的发展潜力,毅然返乡扎进“棚里创业”。
(于选强正在认真打理黄瓜)
种植户于选强说:“我是2012年回到村里的,当时看到大棚种植效益不错,就选择了这一行。我现在有6亩大棚,今年春天种了1万棵西红柿、2000棵黄瓜,到了秋天又种了5000棵黄瓜。我们这边蔬菜产量都挺好,也吸引了周边不少客商来收购。”
(棚内黄瓜成熟 色泽鲜亮)
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二十多年前,于家疃自然村还是经济薄弱、农户收入低迷的村庄。
(村庄航拍图)
仁兆镇于家疃自然村党支部书记于广进说:“以前村里经济不行,老百姓收入各方面上不去,我自己很着急,就带领村民出去学习,到寿光去参观、吸取经验,回来后,我们就陆续把大棚建了起来。之后,还请了一位技术员,让他直接住在村里,花了一年多时间,手把手指导大家怎么种植、怎么管理大棚。”
于广进(左)正与种植户交谈
在于广进的带领下,从寿光学来的经验迅速落地,技术员驻村指导也让村民吃了“定心丸”。随着产业蓬勃发展,如今,于家疃自然村早已摆脱昔日的贫困面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专业村”。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村民们真正把“菜篮子”变成鼓鼓的“钱袋子”,走出了一条“一棚多收、户户致富”的产业振兴之路。
(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于广进说:“现在我们村有150多户人家,基本90%的农户都种棚,共建成大棚320多个,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一亩黄瓜能为农户带来约2万元收益,西红柿一亩地产3万多斤,价格不一,基本农户收入不低于十万。”
(村内新翻建的铁管棚)
近年来,随着大棚种植在全村迅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种植方式,积极投身于设施升级与品种改良。他们大力引进自动化温控大棚,淘汰老旧棚体,广泛试种高附加值新品种。这一转变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也大幅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与产量,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菜”的跨越。
(西红柿正蓬勃生长)
种植户于文强说:“我种了2亩草莓西红柿和大口感西红柿,这两个品种市场认可度比较高,以前种的是简易春暖棚,这种棚比较矮,冬季无法抵御严寒。去年重新翻盖了铁管棚,总共花了30多万,这新棚抗寒效果特别好,棚顶还带着棉被,等温度到了需要放风的时候,用遥控器摁一下就行。”
来源:平度融媒 记者:娇文龙
平度融媒编辑:康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