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些年银川提到过一个概念,那就是打造“绿色低碳之城”。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公共交通“绿色出行”。于是可以看到,银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比如公交车经过逐渐更新,淘汰了燃油公交车,全改为清一色的电动公交车;
比如专门修建了BRT快速公交线路一号线,通连三区,并且和诸多普通公交线路形成无缝对接,实现1元钱通达全城主要区域,放眼全国等省会(首府)城市,应该算是独一份吧?
比如放开共享电单车的入市,形成如今“四强”(小黄、小青、小绿、小蓝)由争霸到和谐共处的局面,解决了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需求;
比如,乘车使用公交卡有优惠(爱心卡免费、换乘免费、大众卡按时段优惠0.7-0.9元、学生卡0.6元)等。
威记作为无车一族,经常坐公交车往返三区,对于银川的公交车,也算是熟悉了!从木头车(新市区见到过)到加长公交车,从最初的各线路颜色分明好识别(101红色、102黄色、105蓝色、BRT青色),到车体干净车内宽敞,总体感受就是便捷舒适。
那么多年过去了,按理说银川的公共交通出行红火繁忙,助力城市发展才是,因为银川城市已经扩张了好多,同时人口也稠密和增加了很多,可现实给人感觉一种公交交通略显颓势的感觉。
![]()
网友们吐槽最多的有几点。比如公交车间隔时间太长,高峰期挤不上车,平峰期候车太久;比如BRT快速公交车占用了两条专用车道,“快了一车人,堵了一城人”;比如运营时间短,有的线路7点多就停运了,对于下班晚的人们来说,只能是放弃公交;比如随着城市的扩张,却没有及时开通运营线路,难以覆盖全城,造成乘车不方便;比如如今的公交车颜色无差别,线路识别已经不明显了等。
与此同时,公交公司本身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比如银川人们的出行习惯以私家车和电动两轮车为主,致使运营过程中空位率很高;比如经营成本太高,自身造血(乘车费)难以维持正常运营,长期靠补贴等,为了节约成本,只能是压缩经营成本(比如拉长间隔时间,减少车次,按高峰平峰期调节发车时间等措施)。
面对如此困境,银川公交系统怎么破局?
![]()
其实,银川公交系统的困境,折射出城市绿色转型中的深层矛盾。当公交车行驶在BRT专用道,透过车窗两侧,看到的却是绵延的私家车长龙——这幅颇具象征意义的画面,揭示着单点突破与系统协同之间的割裂。
事实上,公交颓势背后藏着城市肌理的变迁。随着三区融合加速,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公交线网规划却像追着影子奔跑的人,永远差着半拍节奏。金凤区某新建社区的朋友就跟威记说,步行好远才能抵达的公交站,站牌上显示的末班车时间竟比周边商场打烊还早两小时,并且出行还需要倒几次车,有这时间,不如自己开车或者骑车。
这种时空错位,使得"绿色出行"的倡议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
更值得玩味的是出行方式的"代际更迭"。对于很多人来说,银川的交通潮汐性明显。早晚高峰通勤和日常出行,共享电单车或者电动两轮车比等公交省事省时省力还省钱。那种精确到分钟和元的成本核算,正在重构城市交通的底层逻辑。
![]()
近几年,公交公司新推出的"动态响应式巴士"试点,城市的"公交优先走廊"等都是企图让公交车破局的措施 ,这些探索暗示着,绿色出行不仅需要清洁能源的车轮,更需要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
而按照威记的想法,银川公交车首先需要做的,是保留主线路的大公交车,而把城区内短途公交车都换成小的,因为相比较空车率,不如换小的车,加密车次,缩短候车时间,让更多人回归公交出行。同时,重启BRT快速公交线路的增线,让公交线路真正起到便捷快速的作用,而不是考虑是不是撤销拆除,向庞大的私家车群体妥协!
银川那么好的路况和条件,绿色出行却提不起效果,怪谁?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