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私人银行,不少人会想到“皇冠上的明珠”“高净值人群专属”这些标签,有人指出私行托住了零售AUM增长,却陷入“增量不增质”的困境,还未成长为顶级玩家。
但这个结论背后,或许藏着更多值得探讨的角度,毕竟在复杂的金融市场里,很多判断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或许有人会说:“零售银行正处‘冬天’,私行能扛起增长大旗就该烧高香了,倾斜资源不过是保住基本盘的无奈之举,谈何争议?”
这话确实有道理,毕竟私行客户的“二八效应”摆在那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仅占2.49%,却贡献了80%以上的零售AUM,普通客户户均资产和高净值客户差了177倍。
在净息差收窄的当下,抓牢高净值客群确实是最直接的增长路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奈之举”不能成为长期常态,银行正转向“内涵式”增长,这种增长的核心是资源利用效率。
当稀缺资源都砸向私行,不仅会引发内部其他业务板块的不满,更会让私行养成“靠资源换增长”的依赖。
就像有的银行靠送实习、抢门票留住客户,看似稳住了AUM,实则没建立起真正的服务壁垒,一旦别家给的资源更诱人,客户随时可能流失,所以资源倾斜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
有人可能会反驳:“降低门槛、做‘准私行’客户是在抢占市场,先把规模做起来,再慢慢提升质量,这不是正常的发展逻辑吗?”
浦发把门槛从800万降到600万,邮储深耕县域市场,这些操作快速拉来了客户,也让私行AUM增速跑赢零售整体,从短期看是成功的扩张。
可问题在于,规模和质量的平衡一旦打破,很容易陷入“越扩张越廉价”的循环。
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除了农行,多数银行私行户均资产都在降,连平安银行都从户均2100万跌回2000万以下,这说明扩张带来的是“量”的堆砌,而非“质”的提升。
关键的是这种靠降低门槛、“策反”他行客户的玩法,会让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你降门槛我就送权益,最终大家都赚不到钱,还把私行的专业属性丢了。
还有人会说:“国外顶级私行都有上百年历史,中国私行才发展18年,没成为顶级玩家很正常,给够时间总能追上。”
这话没错,发展时间确实是重要因素,国外私行能穿越多轮金融危机、实现代际传承,靠的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但深究下去,核心差距不在时间,而在服务模式,有人说得很透彻,国内私行还没走出“卖产品”的局限,收入多靠销售佣金,更像“高级零售银行”,而国外顶级私行早已是“顾问+管家”的角色。
现在亚太地区5.8万亿美元的代际财富要转移,国内客户需要的是家族信托、家办这类深度服务,可很多银行还在靠抢基金份额、送门票维系关系。
严峻的是,香港、新加坡的4000家单一家办还在抢内地财富,国内私行如果不突破“卖产品”的瓶颈,就算再给十年,也难追上顶级水平。
说到底,这场思辨不是要否定私行的价值,它确实是零售金融的“明珠”,也托住了关键时期的增长。
但我们更要看到,“增量不增质”不是小问题,而是关乎私行未来的核心矛盾。
从资源依赖到专业驱动,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从产品销售到财富管家,这几步转型或许很难,但却是中国私行从“大”到“强”、从“跟随者”到“顶级玩家”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