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易。如果您对本人的作品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您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桂林市七星景区普陀山博望坪,苍松翠柏间,庄严肃立着三将军殉职纪念塔和八百壮士墓。“三将军纪念塔”的碑文中有这么段文字:“将军诀别待产之妻,身蹈孤城,血书‘愿与桂林共存亡’。”这位将军就是三将军之一陈济桓。
桂林危在旦夕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桂林作为广西军事重镇,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目标。
国民党当局命令第16集团军死守桂林,但实际守城兵力是以地方部队为主的仅1.7万余人,且装备简陋,部分士兵仅配发大刀、土枪;而日军投入近10万精锐部队。
陈济桓时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尽管他因早年作战负伤致右腿残疾,行动不便,仍主动请缨留守桂林,辅佐司令韦云淞,誓言与城共存亡。
而在桂林告急时,陈济桓的夫人罗佩英已怀有身孕。
陈济桓深知守城必是死战,为保全家人,他不顾亲属的劝阻,强忍悲痛,在战前紧急安排妻子与年幼子女离开桂林,疏散至广西蒙山县老家避难。
陈济桓在战前对同僚坦言: “我腿已残,不能率先冲锋,唯有一死报国。妻儿托付故乡,纵死无憾!”。
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甚至未能见到新生儿,毅然留守孤城。
拼死御日寇
战前,针对守军兵力薄弱,装备落后,陈济桓协助韦云淞指挥各部队划分战斗区域,明确各部队接合部的保障措施,并根据固守桂林城的战斗任务,补充屯集了许多粮弹,还指导成立了城防工事构筑委员会,动员军民利用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岩洞构筑据点,指挥部队在七星岩、象鼻山、中正桥(今解放桥)等关键阵地修筑了坚固的野战工事。
1944年10月28日,日军集结7万多兵力开始围攻桂林,从29日起开始了全面的疯狂进攻。抗日将士在韦云淞、陈济桓等指挥下奋勇杀敌,利用桂林城郊多岩洞的有利条件进行坚守。
陈济桓亲自坐镇七星岩指挥。
11月8日,日军以毒气、火焰喷射器进攻七星岩洞口,洞内有包括伤员、医护人员在内的千余名官兵,宁死不降,最终全体殉国。
11月9日,日军再次集结大量兵力,突入桂林,双方转入激烈的巷战。
陈济桓指挥将士拼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无力挽回颓势。
韦云淞和陈济桓只好率军突围,以保全部队。
星殒猴山坳
陈济桓率残部突围至猴山坳一带,继续抵抗。
11月10日,陈济桓在猴山坳遭日军包围。
激战中他身负重伤,为避免被俘,用钢笔在名片背面写下绝笔:“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险地,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署名为“职陈济桓”,并咬破手指按上血印。
陈济桓把名片交给随身警卫,之后他下达了最后一道指令,命令随队军官组织可行动人员和轻伤员趁天亮前突围出去。
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陈济桓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壮烈殉国,年仅51岁。
结语
陈济桓以残疾之躯血战至死,其绝笔书成为抗战军人的精神象征。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后移葬桂林七星公园,与阚维雍、吕旃蒙并称“桂林保卫战三将军”。
陈济桓将军用生命践行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誓言。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2014年,陈济桓被列入民政部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