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的热血男儿皆奋起抗战,抗日队伍就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壮大。
到1932年夏秋,不足一年时间,东北抗日队伍的总人数,便突破了50万。而东北抗联成立后,也很快便扩展到了11个军,人数达到4.5万。
眼看已有燎原之势,但之后却又快速萎缩,在1940年底,抗联更是撤到了苏联。此后在近5年的时间里,东北都见不到一支成规模的抗日武装了。
解放后,曾担任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的周保中,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期间,毛主席便就此事问过他:
“抗联如果不撤到苏联,会怎么样?”
周保中回答说:“可能一个都不剩。”
提起往昔岁月,让他又红了眼眶。没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普通人难以想象,这支抗战队伍所面临的艰险处境-------
抗联最后的军长
1902年,周保中出生于云南大理县湾桥村,一个普通的白族农民家庭。一家七口人,全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虽然如此,父母也倾尽全力,供他去读书。
上到初中,周保中开始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因为家贫,又遭遇兵祸匪难,不久后被迫辍学。辍学后,他一边帮家里干活一边自学,期间却听说袁世凯、张勋等人倒行逆施,因此1917年春节刚过,周保中便离开家乡参军去了。
在之后的几年中,从贵州、四川到鄂西、陕南,周保中征战各地,当上了中尉连长。也是因为表现优秀,被选中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工兵科学习。
周保中
有文化,又受过专业的军事教育,之后周保中的发展也很顺利,1927年,他当上第六军18师的少将副师长,驻防湘东重镇醴陵,兼任湘东警备司令。
但1927年,蒋介石接连发动“四一二”与“七一五”,大搞白色恐怖。这样的作为,让周保中大为失望,当年的七月,他便在“七一五”的腥风血雨中,毅然加入了我党。
1928年,受组织的委派,周保中到苏联中山大学去继续学习。1931年9月,听闻日本侵略我国东北,他便立刻启程回国,一头扎进了东北的抗战大潮之中。
起初,周保中进入了王德林的救国军中,并受到重用,担任了总参议、总参谋长等职。同时,他还领导组建反日同盟军、联合军等,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与日军游击作战。
1936年,周保中奉命参与组建抗联,1938年1月,东北抗联第2路军成立,正式由周保中担任总指挥与政委。
周保中率领2路军,在乌苏里江左岸与松花江流域的20多个县内,与日寇作战,同时,与杨靖宇、赵尚志所部呈“品”字之势,互为犄角助力。
长期在一线指挥战斗,让周保中5次负伤,其中心脏受伤,更是为日后埋下了早逝的隐患。
1932年10月,在攻打宁安县城的战斗中,周保中的左腿被流弹击中。当时,正是攻城的关键时刻,因此他只能忍痛继续指挥战斗。
周保中
战斗结束后,这颗子弹,已经卡进了两块腿骨中间,情况非常严重。但当时战场上,既没有麻药也没有医生,有人劝他:“还是想办法送你去省城的大医院吧-------”
但部队不能没人指挥,且送自己去省城,一路上危险重重,不能让战士们冒险。于是他心一横,便说:“嵌进骨头夹出来不就行了,去什么医院!”
就这样,这场手术,交给了一个从没拿过手术刀的战士。不打麻药,先用刀子清除腐肉,再用钳子拔出弹头。整个过程,他哼都不曾哼一声,并且仅仅几天后,便又再上战场。
1934年9月,在平安镇的战斗中,周保中的腹部又被流弹打中,这一次,不但鲜血流了一地,连肠子都流了出来。对于这样的伤,周保中更是不放在心上,他用手把肠子塞回去,又让战士去找了一块鸡皮糊上,便继续指挥战斗了。
不怕流血吃苦,还是喝过洋墨水的南方人,周保中也因此在抗联中威名赫赫,被人称为是“抗联三杰”之一。
1940年,因为形势急转直下,周保中与李兆麟等,到苏联的远东军区司令部,商讨抗联过境休整的问题。转移是从1941年春开始的,但进入1942年,“抗联三杰”中杨靖宇、赵尚志都相继牺牲,全靠周保中独撑危局。开始转移时,抗联的兵力已不足2000,活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几百人。
为什么一定要撤往苏联?作为东北抗联唯一活到建国后的军长,周保中自然是最清楚的,他的感受也最深刻。因此每次提起,他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
必须撤离的4个原因
东北抗战的形势,之所以会从如日中天到每况愈下,甚至不得不撤到国外,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排在首位的,便是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红军长征不容易,翻雪山、过草地,东北抗联的条件,与之相比还要更加艰苦。
所谓“一年四季半年寒”。在东北,一年有一半时间几乎都是冬季,气温动辄零下三四十度,而抗联战士,长年累月都呆在人迹罕至的山上。他们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帐篷和简易的营寨,这样的住处自然不保暖,烤火的时候,前边燎得发烫,后背还挂着冰渣。
大雪封山时,积雪足有没腰深,这样深的积雪,想挖棵野草野菜都不可能。他们这样的困境,鬼子一清二楚,自然趁机落井下石。关东军实行起“归屯并户”的策略,把当地老百姓,都赶到一起集中管理,村落的周围,修起高墙、壕沟,百姓进出都要查证。这还不算,还制定了“米粮管理法”,让老百姓没有余粮。还有“保甲制”、“连坐法”等,尽全力切断抗联的群众基础。
这样被日寇严格管理的村落,在1938年时就已经有1.2万个了。
如此一来,不但切断了抗联的信息源和群众基础,也让他们在大雪封山的冬季,得不到群众一点儿的粮食支援。每到冬季,抗联的战士们,饿死的比战死的都还要多。
粮食缺乏,武器弹药也是同样的情况,他们饿着肚子,用着射程只有几十米的自制手枪,去与装备着飞机、坦克、火炮的日寇战斗。
第二便是敌我数量悬殊,日军数量不断地大规模增加。“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驻扎东北的是日本陆军第二师团,这个师团一共还不到5000人,事变之后。第二师团在他们本土的兵力全部迁移过来,大概也只有1.5万,不到2万。另外再加上铁路警察侨民中的民兵,估计兵力能到3万。
这时日军的兵力较少,东北的抗日队伍又扩张迅速,因此尚能对付。之后的几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光时期,抗日队伍几十万,到处遍插红旗。
东北是日寇侵略我国的后方基地,而当地良好的抗日形势,自然被其视为心腹大患,于是,日寇开始不断增兵。
1932年时增兵到16万,之后很快又增兵到30万。到1939年时,东北的日军已经达到了70万,其中有40万都是专门用来对付抗联的。除此以外,还有伪满洲国招收的大量伪军。
只有数万兵力的抗联,面对的是10倍于己的敌寇,其斗争之惨烈,自然可想而知。
因为环境恶劣与敌寡力量的悬殊,还催生了另外两个致命因素。
其一是断绝了一切联系与支持。从1937年下半年起,因为日军封锁严重,抗联就与组织失去了一切联系,没有组织的指挥与帮助,他们只能孤军奋战。
而北面的苏联,避战自保。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们竟然允许日本使用中东铁路运兵不说,1935年,更是将路权直接卖给了伪满当局。这是不帮忙,还来背后插刀了。
其二,过于严峻的生死考验,让一些人承受不住了。抗联成分本来便比较复杂,而太过艰苦凶险的环境,更是导致涌现出一大批叛徒。
抗联共有11个军,其中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等其中6位军长,都死于叛徒告密。谢文东、李华堂这两位军长,本来就是土匪,后来更是叛变投敌。
杨靖宇
而唯一活下来的抗联军长周保中,一样差点被叛徒害死。1938年,他为了联系上组织,暗中去了苏联,希望国际组织能帮忙联系。结果在返回的途中,叛徒将其路线泄露给日军,日军埋伏在半路,若非提前看穿,周保中恐怕也会遭遇不测。
东北斗争条件如此艰苦凶险,抗联却独立奋战了整整14年,这其中,更是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撤到苏联的抗联教导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东北抗联,是一部血泪书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面对暴敌时,所给出的答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