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个问题是忌讳摆在台面上讲的,那就是“我们到底是不是处于通缩?”
终于,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前央行行长易纲公开表示:“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
易纲指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性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促就业。“即使我们意识到了问题之难,我们也还是应当尽己所能。”随后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会议上,宣就布重磅政策: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市。
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通缩问题终于被摆上了台面。正在想办法帮大家减轻债务压力,给实体经济注入活水,应对当前的下行挑战。
而从数据上看,通缩的迹象也已经非常明显:
统计显示,从2023年第二季度到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的“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8个季度为负。
这有多严重呢?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指数总共只有六次出现负增长。之前最长一次持续了7个季度,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1998-1999年。就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也只不过连续2个季度为负。
也就是说,这一次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的时间为历年最长,已经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
咱们再看看公布的CPI,一直在0的上下波动,但并未真实反映经济情况,物价虽然上涨了,但资产价格(房子、股票、工资)下跌得更严重。
正如易纲在峰会上说的,“广泛的价格衡量指标连续几季呈现负值,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这句话也是意味深长。
因为通缩比通胀显然更可怕的多。
就像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年5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的:当前物价总体处在低位,这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影响居民的就业增收。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通缩带来的挑战其实更严峻。不过,对于那些手头有大量现金的人来说,他们就要“偷着乐”了,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钱越来越值钱了
通缩环境下,钱其实是越来越值钱的。比如,以前猪肉28块钱一斤,现在可能只要17块;以前买辆车要25万,现在18万就能拿下。房子、奢侈品、大家电、数码产品……很多东西都在降价。
也就是说,现金的购买力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普通家庭不用再为手里现金持续贬值而担忧。
第二,手持现金能规避投资风险
这两年,存款利率持续下降,于是很多人把钱从银行拿出,投资于股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高收益品种,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然而现实很残酷:去年股民人均亏损高达14万,而且多数基金亏损在20-30%之间,这让基民们苦不堪言。就连银行理财产品也因债券市场暴雷而出现亏损。
显然,把钱存在银行里面,虽然收益不高,但能规避各种投资风险。
第三,手握现金在关键时可救急
在通缩的环境之下,现金就是“安全感”。手上有足够的现金,关键时刻就可以救急。
比如:突然遇到降薪或裁员,你手上有足够的现金就不用为生计而担忧,可以去慢慢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万一遇到生病等突发情况,手里有钱就能及时应对,就不必低头求人借钱。
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在通缩的环境下,生意肯定不好做,甚至还会面临关门歇业的危险。但如果手里的现金充足,就能熬过低谷,等到新的经济周期的到来。
正如一位华强北的老批发商说的:“以前觉得现金是废纸,现在发现它就是氧气瓶——行情越差,越要靠它喘气。”
第四,手握现金会有更多的投资机会
现如今,那些投资股市、房产、创业等领域的人,都会面临亏损的风险。主要是股市房子都存在较大泡沫,未来还有较大的下行空间。
同时,现在创业也是“九死一生”,成功希望渺茫。而手握现金的人正好可以规避当前各种投资风险。
只要耐心等待,等到股市、房子泡沫被沫干,以及创业环境逐步好转,再拿出钱出手抄底,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赢家。
要知道,机会都是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在当下,有现金就是最好的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