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明代志书有关元代庄浪巡检司前期驻地为唐代和戎城、元代古浪城记载,可为厘清和戎城位置及沿革提供重要线索。凉州都督郭元振于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之“硖”即洪源谷(洪元谷,今古浪河支流柳条河谷),并非鸿池谷(今古浪峡)。和戎城位于凉州昌松县(今古浪县城)西南十五里冰沟墩城址,其城元明时期称“古浪”,和戎城西南约十里洪元谷大云寺(今寺屲寺院遗址)宋初为名刹。古浪守御千户所旧城(和戎城)成化七年迁至东北十五里新城(昌松县),旧城改立为古浪关,新城(昌松县)改称“古浪”。因自洪池谷内黑松堡可西至洪源谷内和戎城,和戎城由最初控扼洪源谷南口军事重镇,逐渐演变为连接洪池谷黑松堡与昌松县的交通枢纽。
关键词:和戎城;昌松县;洪源谷;洪池谷;大云寺
大足元年(701),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郭元振于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以控扼吐蕃、突厥往来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之路。康熙《陕西通志》、乾隆《甘肃通志》与《大清一统志》载和戎城位于古浪县治,乾隆《甘肃通志》与《大清一统志》并载昌松县位于武威市古浪县西。乾隆《古浪县志》对和戎城位置有“今治所(古浪县城)”“县南峡内十五里”两种记载,光绪《甘肃新通志》、民国《古浪县志》均载和戎城在古浪城南十五里古浪峡内。因有关唐代凉州昌松县、和戎城位置记载歧异,学界对和戎城、昌松县位置尚存争议。欲厘清和戎城地望,有必要回顾、辨析前人有关凉州和戎城、昌松县地望诸说。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陇右道东部”一图将“和戎城(硖口)”标于古浪县城,“昌松县”标于凉州东南直线距离约六十里、古浪县西北直线距离约四十里,约相当于靖边驿(今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均不准确。古浪县城至靖边驿六十里,靖边驿至凉州七十里,古浪县城西北至凉州一百三十里,而与《元和郡县图志》昌松县“西北至(凉)州一百二十里”里程、方位吻合,凉州昌松县当位于今古浪县城。
任乃强、曾文琼以为凉州和戎城即今青海省门源县青石咀城,青石咀城位于凉州西南约四百里,位置过于偏远,而当隶鄯州(今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乐都故城)辖境,且缺乏文献依据。
严耕望据唐宋各志书皆载兰州、凉州相距五百四十里,考证唐代兰州至昌松县约四百二十里、广武县至昌松县约二百里、昌松县至凉州一百二十里,昌松县当位于今古浪地区;并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苍松废县即隋唐昌松县,在庄浪卫西,而将昌松县比定为今古浪西;其以为《太平寰宇记》“昌松县,凉州)东南二百三十里”之“二百”为“一百”之讹;《武经总要》“兰州北渡黄河出金城关,二百六十里至凉州松昌县,又二百一十里至凉州”之“松昌县”为“昌松县”,且兰州至昌松县、昌松县至凉州里程有讹脱;而《元和郡县图志》昌松县“西北至(凉)州一百二十里”绝无夺误。严耕望未言昌松县治所具体城址,但所考兰州、广武县、昌松县、凉州之间里程准确可从。《读史方舆纪要》“苍松废县,在(庄浪)卫西”记载不足为据,汉苍松废县即隋唐昌松县记载有误,汉苍松县位于唐昌松县西北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兰州广武县“南至(兰)州二百二十五里”,则兰州至广武县约二百二十里,广武县至昌松县二百里,昌松县至凉州一百二十里,兰州至凉州五百四十里。《武经总要》“兰州北渡黄河出金城关,二百六十里至凉州松昌县,又二百一十里至凉州”之“二百六十里”当作“四百二十里”,“二百一十里”当作“一百二十里”。
李并成据《汉书·地理志》“苍松,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推断汉苍松县位于揟次县南部南山、松陕水流经之地;并据唐昌松县本汉苍松县、《元和郡县图志》昌松县“西北至(凉)州一百二十里”,推断此距离内松陕水畔城址正是当今古浪县城所在,今古浪县城即唐代昌松县;其以为《大清一统志》所载“和戎故城,今古浪县治”“昌松故城,在古浪县西”有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此记载所标“和戎城”位置有误,因古浪县西数十、数百公里为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脉,没有设立县城的条件,亦无古城遗址,和戎城按理当位于昌松县南祁连山要口处,乾隆《古浪县志》、民国《重修古浪县志》所载和戎城位于古浪县城南十五里古浪峡内甚是,但和戎城故址今已不存。其后李并成据《元和郡县图志》“苍松故城,在(昌松)县东北十里。汉苍松县也”,古浪县城西北十里左右小桥堡村东南一堵城原来残存一汉代古城遗址西墙,推断汉苍松县位于唐昌松县正北一堵城古城。
汉苍松县位于一堵城古城、唐昌松县位于今古浪县城之说准确可从,《元和郡县图志》“苍松故城,在(昌松)县东北十里”之“东北”为“西北”之误。今古浪县城西部并非无古城遗址,西南十五里即冰沟墩城址;和戎城故址至今尚存,即冰沟墩城址(详参下文);和戎城位于古浪县城南十五里古浪峡内记载有误,和戎城实际位于洪源谷(今古浪河支流柳条河河谷)。
李宗俊列举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严耕望、李并成关于昌松县位置之说,并在严耕望所言昌松县“在今庄浪北百数十里,去武威二百余里也”基础上,进一步推断昌松县位于今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一带。李宗俊不认可李并成昌松县位于今古浪县城之说,理由为:701年所筑和戎城与唐初已设昌松县治必然不在一处,即昌松县治不在凉州南境峡口处(未言和戎城所在具体峡口);安远镇至凉州里程与《太平寰宇记》“昌松县,(凉州)东南二百三十里”大约相符;《元和郡县图志》“丽水府,在(昌松)县城中”,亦说明昌松县位于丽水之今庄浪河畔。李宗俊以为严耕望、李并成观点反映昌松县与洪源谷相连,洪源谷即古浪峡、洪池岭即乌鞘岭;并赞同李并成昌松县不在古浪县西之说,而以为洪源谷南端今乌鞘岭一带设有凉州六府之一“洪池府”,自洪池府进入洪源谷,中经昌松县可至凉州。
李宗俊赞同严耕望昌松县“在今庄浪北百数十里,去武威二百余里也”,而质疑李并成昌松县位于古浪县城之说;但严耕望最初在分析《武经总要》《太平寰宇记》所载昌松县至凉州错误里程时,乃假定昌松县“在今庄浪北百数十里,去武威二百余里也”,随后即论证此假设不成立,而得出昌松县位于《元和郡县图志》西北至武威一百二十里结论。和戎城与昌松县治不在一处之说可从,但昌松县治不在凉州南境峡口有误,和戎城、昌松县皆位于凉州南境峡口,而分别控扼洪源谷、鸿池谷北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平寰宇记》“昌松县,(凉州)东南二百三十里”之“二百三十里”,当从金陵书局本作“二百二十里”,且“二百二十里”为“一百二十里”之误。安远镇位于凉州东南约180里,并非昌松县治所。昌松县位置与丽水府并无关联,昌松县并非位于丽水(今庄浪河上源金强河)河畔,而当位于李并成所考松峡水(今古浪河)畔。
刘满据《元和郡县图志》昌松县“西北至(凉)州一百二十里”、清代史籍(《大清一统志》《万里行程记》《辛卯侍行记》)载古浪县至武威约一百三十里,推测唐代昌松县位于今古浪县城西北约十里,即八里营附近。此说未考虑唐、清两代里制区别,有误。
郭声波、魏超认为和戎城乃为防备吐蕃而置于凉州边境,则昌松县较和戎城距凉州更近,并在李宗俊所倡和戎城与昌松县治必然不在一处之说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和戎城所处“硖口”当位于洪源谷今古浪峡南口天祝藏族自治县安远镇,并非古浪峡北口古浪县城;昌松县位于今古浪县城;其文所附《唐高宗、武后间鄯州都督府州县及羁縻州分布》一图将和戎城标于今安远镇,自元师奖墓志所载鄯州都督府羁縻州津州东北经和戎城、洪源谷、昌松县可至凉州。
昌松县较和戎城距凉州更近,昌松县位于今古浪县城,准确可从;但洪源谷、和戎城位置有待斟酌。史载“(贞观)十七年八月四日,凉州昌松县鸿池谷有石五,青质白文”,“青质白文”之石即古浪峡内甘酒石,今乌鞘岭东晋时期称“洪池岭”,古浪峡唐代当称“鸿池谷”,并非洪源谷,和戎城显然并非位于洪源谷南口安远镇。今安远镇明代为安远站堡(安远堡),与明代史籍所载古浪守御千户所(古浪千户所、古浪所)城即和戎城记载不符,洪源谷和戎城即古浪峡南口安远镇之说实难成立。
由上可见,唐代凉州和戎城位置有《大清一统志》今古浪县城、乾隆《古浪县志》古浪县城南十五里古浪峡内两种记载,以及安远镇(郭声波、魏超)之说。昌松县位置主要有严耕望今古浪县西、李并成今古浪县城、李宗俊安远镇等说。总体而言,前贤有关凉州洪源谷和戎城位置的考订论述,诸如李并成所考昌松县位置、李宗俊和戎城与昌松县不在一处、郭声波等认为昌松县较和戎城距凉州更近(而和戎县当位于昌松县西南),为确定洪源谷和戎城方位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前人未引据或留意明代有关和戎城位置记载、昌松县西冰沟墩城址,亦未比较分析唐代洪源谷、洪池谷异同关系,洪池谷南口北至和戎城、昌松县交通路线异同。故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明代文献所载唐代凉州和戎城为元代庄浪巡检司前期驻地、明代前期古浪城为线索,结合古浪城周边古城遗址,初步探讨和戎城修筑背景、位置及其由控扼洪源谷军城到连接洪池谷关隘的转变,并辨析有关和戎城、昌松县位置错误记载。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和戎城与洪源谷、洪池谷位置
(一)和戎城修筑时代背景
郭元振行状载“无何,吐蕃君臣果相疑贰,遂诛钦陵,弟赞婆及其兄子莽布支并来降,公声名藉甚。授御史,加朝散大夫,迁主客郎中。吐蕃与突厥连和,大入西河,破数十城,围逼凉州,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因辍乐,拜公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调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以赴河西。公至凉州,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我替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相率而去。公收合余众,缮修城壁,施法令,屯田一年而复,公之功也”。《旧唐书·郭元振传》载“自是数年间,吐蕃君臣果相猜贰,因诛大将论钦陵。其弟赞婆及兄子莽布支并来降,则天仍令元振与河源军(驻鄯州西一百二十里鄯城县,即今青海省西宁市青唐故城)大使夫蒙令卿率骑以接之。后吐蕃将麹莽布支率兵入寇,凉州都督唐休璟勒兵破之。元振参预其谋,以功拜主客郎中。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
郭元振行状仅载其至凉州上任后“缮修城壁”,未载其大足元年置和戎城、白亭军之事。《元和郡县图志》载“白亭军,在(姑臧)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旧置守捉。天宝十[四]年哥舒翰改置军,因白亭海为名也”,《唐会要》载“白亭军,天宝十四载(755)正月三日置”,可知郭元振大足元年置和戎城、白亭守捉,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天宝十四载正月始改白亭守捉为白亭军。《晏元献公类要》卷37“丧乱”条载“郭元振在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玄宗实录》:二十九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先是,凉州大使对﹝封﹞南界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顷岁掩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置城,遂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更至城下”,“《玄宗实录》:二十九年”盖当作“《玄宗实录》(卷)二十九(大足元)年”;“凉州大使对南界北不过四百余里”当作“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旧唐书·郭元振传》有关和戎城史源当为《玄宗实录》,郭元振行状所载其至凉州后所“缮修城壁”当包括和戎城、白亭守捉。“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和戎城、白亭守捉性质均为军事机构或军城。
《旧唐书·吐蕃传上》载“圣历二年(699),其赞普器弩悉弄年渐长,乃与其大臣论岩等密图之。······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授布支等来降,则天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优赐甚厚,仍令领其部兵于洪源谷讨击。寻卒,赠特进、安西大都护。久视元年,吐蕃又遣其将麹莽布支寇凉州,围逼昌松县。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与莽布支战于洪源谷”。综合郭元振行状与本传,可推知圣历二年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迎接吐蕃论赞婆、莽布支来降后,论赞婆当年率所部驻洪源(当年或次年去世)。久视元年秋,吐蕃麹莽布支进逼凉州昌松县,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与麹莽布支战于洪源谷,郭元振因“参预其谋”有功而迁主客郎中。次年即大足元年,吐蕃与突厥合兵大举进扰河西而围攻凉州,郭元振替代唐休璟出任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而“于(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此暗示和戎城很可能位于昌松县洪源谷口一带,且经昌松县可北上凉州。学者前田正名以为和戎城当位于凉州昌松县洪源谷附近,可比定为圣历二年降唐之吐蕃赞婆率所部守卫之地;凉州“南境硖口”应位于洪源谷偏北的溪口。和戎城邻近洪源谷北口之说准确可从。
(二)和戎城位置:明代古浪所城旧城(古浪关)
根据唐代有关和戎城相关记载,读者仅可大致确定其位于凉州昌松县西南洪源谷口一带,无法确定其古城遗址。和戎城遗址,尚有其他线索可寻。景泰七年(1456)成书《寰宇通志》卷101《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置沿革”条载“庄浪卫指挥使司,在都司城南九百四十里,本汉武威郡地。元置庄浪县,属永昌路。国朝洪武十年(1377),改置庄浪卫指挥使司”;“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都司城东南六百四十里,本汉武威郡地。唐筑和戎城,元于此立巡检司,置庄浪县,属永昌路。国朝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此为笔者所见元代于唐代凉州和戎城设立巡检司的最早记载。《寰宇通志》有关古浪城(古浪守御千户所)即唐代和戎城记载,史源可能为《大元一统志》。
元代巡检司主要职责为盘诘行人,缉捕盗贼,故多设于关隘渡津之类交通要地。需要指出的是,《寰宇通志》“古浪守御千户所”条“元于此立巡检司,置庄浪县”与“庄浪卫指挥使司”条“元置庄浪县”记载互相矛盾,“元于此立巡检司,置庄浪县”之“置庄浪县”当作“隶庄浪县”,元代永昌路庄浪县治所即元明时期庄浪城(唐代兰州广武县、西夏卓啰和南军司,今甘肃省永登县城中部永登城址),显然并非古浪所城(旧城)。天顺五年 (1461)成书《大明一统志》卷37《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建置沿革》“古浪守御千户所”条载“在都司城东南六百四十里,本汉武威郡地,唐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检司,属永昌路,本朝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基本上沿袭了《寰宇通志》相关记载。
嘉靖元年(1522)刊刻成书《雍大记》卷8“古浪守御千户所”条载“唐嗣圣十八年(701),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始于武威东南境石峡筑和戎城,即此。五代仍属凉州。至宋,为西夏李元昊所据。元灭西夏,属西凉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立庄浪县,及于和戎城立巡检司,俱属永昌路。元末兵乱,居人遁散。国朝洪武五年(1372),宋国公冯胜统兵平定河西;(笔者按:此处脱九年)开设凉州卫;十年,本卫千户江亨守御因旧水名改为古浪;十二年(1379),复属庄浪卫,为屯守之所。正统三年 (1438),都御史罗亨信奏设古浪守御千户所,领十百户”。其后嘉靖二十一年(1542)成书《陕西通志》卷9《土地五·建置沿革下》“古浪守御千户所”条载“汉为武威郡地。东汉魏晋隋俱因之。唐嗣圣十八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始于武威东南境筑和戎城。五代仍属凉州。宋为西夏李元昊所据。元灭夏,属西凉州。至元元年,立庄浪县,乃于和戎城立巡检司,属永昌路。皇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平定河西。九年,开设凉州卫。十年,本卫千户江亨守御因旧水名,改为古浪。十二年,属庄浪卫,为屯守之所。正统三年,巡抚都御史罗亨信奏设古浪守御千户所,领百户所十。东南郭设把隘关寨,隶陕西行都司”,从而基本沿袭了《雍大记》记载,并明载“开设凉州卫”时间为“((洪武)九年”。
结合上述记载,元代庄浪巡检司并非设于甘肃行省庄浪路(州、县)治所卓啰城,而曾经设于庄浪路(州、县)辖境内古浪城,元代古浪城即唐代和戎城;庄浪县元代后期隶永昌路,古浪城元代前期隶庄浪路(州、县),故古浪城元代后期亦隶永昌路;两汉魏晋隋唐五代时期古浪城一直隶武威郡凉州。
嘉靖十年(1531)成书《北虏事迹》对郭元振所置“和戎城”“白亭军”分别夹注曰:“今古浪千户所是”“今镇番卫是”。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1504~1564)于嘉靖二十年(1541)增补编纂成书《广舆图》所附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沿革表“西宁道”下亦载“庄浪允吾、广武”,“古浪和戎城”。可知明代史籍普遍以为古浪守御千户所(古浪千户所、古浪所)城即唐代凉州和戎城。
关于和戎城或古浪守御千户所具体位置,《明宪宗实录》成化六年 (1470)四月甲寅条载“巡抚甘肃右佥都御史徐廷章言七事:一,甘肃古浪守御千户所城俱在半山中,墙垣低薄,不时坍塌,且山水险恶,难为保障。宜移于东北平坦之处,仍将旧城作古浪关,按月差官守把,盘诘奸细”。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书《边政考》卷四《凉州卫》“古浪守御千户所”条载古浪守御千户所下辖“关一:古浪关一十五里”;且《边政考·图》“凉镇永图”一图“古浪所”南部标注有“古浪关”。《明史·地理志三》亦载“古浪守御千户所:正统三年六月以庄浪卫地置。古浪河在东。又南有古浪关。东有石峡关”。
综合以上记载,可知《明宪宗实录》反映成化六年四月后“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改立古浪关,且“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自“半山”移置“东北平坦之处”新城。上文《边政考》《明史·地理志》“古浪守御千户所”当指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新城。“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或古浪关位于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新城西南十五里;“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迁至东北十五里平坦之处后依旧称古浪守御千户所。简言之,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有旧城、新城之别,旧城为和戎城,成化七年改立为古浪关;新城位于旧城东北十五里。
众所周知,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古浪所城)新城即清代古浪千户所 (雍正二年改古浪县),今古浪县城,则“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之和戎城当位于今古浪县城西南十五里。前人言今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冰沟墩村西南500米冰沟墩城址,属西夏时期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00米。冰沟墩城址位于古浪河支流柳条河河谷东侧“半山中”,今古浪县城位于其“东北平坦之处”十五里,可推知冰沟墩城址即古浪关,亦即“古浪守御千户所城”“旧城”,亦即唐代凉州和戎城。
(三)洪源谷、洪池谷位置与关系
和戎城位于冰沟墩城址,尚有其他佐证。前人以为《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西凉府》景德元年“潘罗支又言:洪元寺坏,乞给工匠,及赐金碧绢彩修缮之”之“洪元寺”,即《宋史·吐蕃传》景德元年(1004)六月“(潘罗支)又言修洪元大云寺,诏赐金箔物彩”之“洪元大云寺”,亦即《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西凉府》景德二年(1005)“时厮铎督又贡马,求易金彩修洪元佛寺”之“洪元佛寺”,乃洪元谷大云寺略称。洪元谷即唐代洪源谷,今黄羊河谷,洪元谷大云寺即今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大佛窟。洪元寺、洪元大云寺、洪元佛寺确实为洪元谷大云寺省称,但洪元谷大云寺并非今武威市张义镇灯山村天梯山石窟大佛窟。因为唐宋凉州洪元谷(洪源谷)既非今黄羊河谷,亦非前人普遍以为之古浪峡,而当为今古浪河支流柳条河河谷;唐代和戎城位于洪源谷(北口)、宋代大云寺位于洪元谷(洪源谷),则洪元谷大云寺当位于今柳条河谷内。
寺屲寺院遗址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乡西山堡村寺屲组西60米寺屲山梁及山脚,遗址所在地三面环山,中部平坦,形成一条东西长20千米、南北宽1.5千米的小川,因位于古浪县西南,故名西山川。寺院遗址位于柳条河(后改称古丰渠)谷南山北麓寺屲山半山腰处,南临天神圈沟、煤山洼,北临柳条河河谷;遗址范围规模宏大,东西长约1千米,南北宽约300米;相传遗址所在地为一处寺院遗址,当地人遂俗称其为大佛台,寺院毁于何时,当地年长者亦不知晓。古浪县博物馆所收藏该遗址出土瓷器,具有明显的西夏瓷器特点,且散落在遗址范围内村民家中瓷器残件与武威塔儿湾所出土西夏瓷器极度相似,故该遗址应该为一处规模较大的西夏时期寺院遗址。寺屲寺院遗址位于冰沟墩城址西南约十里,上文已言唐代凉州和戎城当位于洪源谷北口一带,因宋初洪元谷即唐代凉州洪源谷,洪源谷和戎城即冰沟墩城址,和戎城与寺屲寺院遗址均位于今柳条河谷,则寺屲寺院遗址即吐蕃六谷部洪元大云寺,洪元谷(洪源谷)即今庄浪河支流柳条河河谷,从而间接可证和戎城即冰沟墩城址。严格地说,冰沟墩城址、寺屲寺院遗址均非西夏时期遗址,后者当为吐蕃六谷部(乃至唐末)时期遗址。唐代凉州和戎城陷入吐蕃后不久成为六谷蕃辖地,元明时期称古浪城,和戎城西南洪元谷大云寺宋初则为规模恢宏的佛教名刹。
《旧唐书·唐休璟传》载“久视元年(700)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反映“洪源谷”位于凉州“昌松县”西南,而控扼吐蕃东进昌松县、凉州之路。上文已言李并成已考昌松县即今古浪县城,且上文已考和戎城位于昌松县西南十五里冰沟墩城址,此与久视元年蕃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入和戎城所在洪源谷、围昌松县进军路线相符。
史载“(贞观)十七年(643)八月四日,凉州昌松县鸿池谷有石五,青质白文”,此“青质白文”之石即原古浪峡内甘酒石(甘州石)。《十六国春秋》所载“遣王擢略地晋兴、广武,越洪池岭,至于曲柳,姑臧大震”之“洪池岭”,其位置学界公认为今乌鞘岭,乌鞘岭北部古浪峡自安远镇至古浪县城全长约60里。据甘酒石所在位置,可确定古浪峡在唐代称“鸿池谷”。《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凉州六府之一“洪池府”,当得名于洪池岭或洪池谷,凉州丽水府位于昌松县,洪池府位置不详。
《边证考·图》“三边四镇之图”于“镇羌堡驿递”之北、“黑松驿”与“安远站”之南、庄浪河东岸标注有“龙沟儿池”,且“龙沟儿池”文字左侧附有一圆形湖泊。“龙沟儿池”应位于黑松驿堡、安远堡之间龙沟堡一带(疑即今龙沟堡北部十八里堡水库),洪池岭、鸿池谷可能得名于谷内有一较大水域池塘。《西域考古图录》卷3《凉州府》“古浪县”条载“按:《元和郡县志》昌松县西北至州百二十里,本汉苍松县也,与今古浪县方位、道里皆合,疑今之县治即唐昌松县治矣”。“洪源谷”条载“县西······洪池谷,疑即洪源谷也”,古浪县城确实即唐代昌松县,但鸿池谷(洪池谷)并非洪源谷。
古浪河支流柳条河即1935年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甘肃省十万分之一图》“张仪堡”分幅“西山川”,唐代洪源谷主要指西山川西山口西南至西沟口或西沟一线全长约25里河谷。洪源谷谷地开阔平坦、坦荡如砥;而洪池谷黑松驿至古浪峡口一线谷地狭窄,道路蜿蜒曲折,故洪源谷(洪元谷)盖得名于谷地宽广开阔。西山川、西沟盖得名于其位于古浪峡西。吐蕃论赞婆圣历二年驻防洪源谷,麹莽布支数万骑兵久视元年秋与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战于洪源谷,均反映洪源谷谷地开阔,适宜屯驻重兵或唐蕃两军列阵交战。柳条河为古浪河支流,且柳条河谷西山口(位于古浪峡北口西南约9里)东北与古浪峡北口(古浪峡口)相连,而均通往昌松县城。因此,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之“硖口”,广义上可谓洪池谷与洪源谷相通之北口。
未完待续,请阅读下篇。
作者:张晓非
来源:《中国边疆学》2024年第2期
选稿:宋炳燃
编辑:江 桐
校对:周 煜
审订:贺雨婷
责编:宋炳燃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