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随手提了句“预制菜”,还点名了餐饮品牌西贝。按理说,这种轻描淡写的评论,企业大可一笑置之,可没想到西贝却像被点了穴,火速回应——结果,事情越闹越大,舆论一发不可收拾。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预制菜”之争,而是一出标准的非对称博弈:一个人一条微博,代价几乎为零;一家企业却可能要为回应承担极高的品牌成本。
说到底,争议的起点就在于“预制菜”的概念模糊。什么是预制菜?有人觉得是冷冻袋装成品,有人认为净菜也算。标准不清,讨论自然混乱。
其实,中国烹饪协会已经给出了分类:
即食类:直接可以吃,比如八宝粥罐头;
即热类:加热一下就能吃,比如速冻饺子、自热小火锅;
即烹类:需要简单炒一下的半成品,比如调味好的酸菜鱼;
即配类:洗净切好的食材,如净菜、沙拉料。
在讨论之前,先分清楚是哪一类预制菜,才能避免“鸡同鸭讲”。
西贝出来澄清,反而被指“越描越黑”。这就像掉进了“塔西佗陷阱”:不说话,你就是心虚;出来解释,又被说是掩盖。企业不是圣人,面对互联网的情绪洪流,根本没有“完美答案”。
公众的偏见也早有“先验”:西贝价格高,于是人们自然会怀疑它在偷懒用预制菜。哪怕它说自己只是用了净菜,很多人也只会觉得是在遮掩,根本听不进去。
预制菜的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在追求“标准化”和“稳定性”。
人力成本高、厨房空间有限、监管越来越严,所有这些现实条件,逼着餐饮企业采用集中采购和中央厨房。不是企业想偷懒,而是市场推着他们走向标准化。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这是整个行业的“纳什均衡”。
就像你去很多连锁店,无论在哪个城市,吃到的味道几乎一样——这背后靠的就是“预制+标准化流程”。
有人说,把菜单、配料表、操作流程都写清楚就好了。听着挺合理,但现实是,一堆术语摆在那里,99%的消费者根本看不懂,只会更怀疑。
真正有效的透明,是“关键点可读”,而不是“信息堆积如山”。不然,越公开,反而越不信。
很多人喊着要“现炒现做”,但真到店里,等上40分钟谁都不乐意。现实是,厨房空间有限、人手不够、火候难控,餐饮不是理想国,不能全靠手工匠心。
预制菜虽然牺牲了一点“惊喜”,但换来的是出品稳定、效率高。你这次吃得好,下次也差不多,这就是“低方差”,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比偶尔的惊艳更重要。
罗永浩的微博,掀起了一场行业大讨论,但10万块的热度,买来的只是一次情绪狂欢,买不来事实的全部。
预制菜,并不是“谁的问题”,而是行业的共同选择。高价格,也不等于欺骗,而是背后复杂成本的反映。
消费者要的,是知情权、选择权和保障机制;企业要做的,是守住底线、讲清逻辑、持续交付价值。至于舆论风暴,终究会过去,但行业的标准,才是长久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