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倔和犟是为啥* -----
「很倔、很犟」,通常被认为是人身上负面的性格特质,被认为是应该避免的缺点。
但奇妙的是,
它们的“兄弟”——「坚持」,却被认为是正向的,值得鼓励的特质。
那么问题来了,「倔、犟」和「坚持」,这差别是什么?
图源:网络
有个朋友A原本是个医生,但后来决定追随自己的热情成为音乐家。因为尚未做出成绩,所以日子苦哈哈,家人朋友都劝他回去当医生,于是夜深人静时,他也不免开始反思:到底该「坚持」梦想,还是不再「倔、犟」呢?
显然,如果这两者的界线模糊,难以区分,我们就很难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去解释什么叫做「很倔、很犟」;在面对人生重要选择时,我们也就很难给自己一个强力的支持,只能跟随众人的意见随波逐流。
所以区分这两者的差别,意义很大。
通常,主流观点似乎会有一种“结果论”来解释两者的区别:
成功了就是「坚持」,
失败了就是「倔犟」。
这个观察本身不能说错,但它对我们的人生决策实在没什么用处!这种“马后炮”式的评论都是来自于不相干的旁人,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事实上,我们无法从“外部”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坚持」还是「倔犟」:
然而当事人自己,这两者的区别应是一清二楚的!
「坚持」者在意的是“达成心中的愿景”,他们追寻的是“成就感”。
「倔犟」者在意的是“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们追求的是“自尊心”。
什么意思呢?以上班通勤为例。
如果我们的目的地是准时上班,那么坐公交车、还是坐地铁,只要是能更经济快速达到目标,我们都会采纳,而不会非选择某种交通工具不可。
但是如果我们以往都是坐地铁上班,这时候有人告诉我们坐公交车其实更近更节省时间和钱,然后觉得说“要是对方说得是真的,我岂不是成了傻子”,于是拒绝接受,还要反过来说指责对方啥也不懂,自己才是对的,这么毫无疑问,这就是「倔、犟」
说到这里,一个人「很倔、很犟」的心理学解释也出来了。
从认知心理学看,「倔、犟」的本质是“认知闭合”(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抗拒改变已有的认知框架,就像给思维装上防弹玻璃,新信息根本打不进来。
从神经科学层面,研究发现「倔、犟」的人前额叶皮层激活模式很特别:负责自我监控的区域活动减弱,而情绪中枢杏仁核却异常活跃。这就像汽车的刹车失灵同时油门卡死,导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认知驾驶模式。
现在回到那个音乐家朋友的困境:
当他深夜反思时,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放不下的,是音乐本身,还是'放弃就等于认输'的这个念头?”
如果是前者,哪怕全世界都说“你不行”,这份「坚持」依然珍贵;
如果是后者,可能需要警惕——我们可能正在用「倔、犟」喂养脆弱的核心自尊。
Ps:下次觉得自己“很倔”时,不妨试试像上面那样问问自己。
“真正的「坚持」是向目标敞开自我,而「倔犟」却是向世界关闭心门。”
前者让我们成长,后者让我们困在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