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潜意识中的自我惩罚,疲惫是一种赎罪吗?

分享至

潜意识中的自我惩罚,疲惫是一种赎罪吗?

“明明周末可以休息,却非要把家里彻底大扫除,累到腰都直不起来才甘心;明明工作已经完成,却还要额外加班到深夜,仿佛不把自己累垮就不安心;明明身体已经发出疲惫信号,却依然强迫自己参加无意义的社交、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 “自虐式” 行为?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看,这种 “莫名的疲惫”,或许不是 “忙碌所致”,而是潜意识中的 “自我惩罚” 在作祟:你在不知不觉中,把 “疲惫” 当成了 “赎罪券”,用消耗自己的方式,偿还那些连你都没意识到的 “假想罪过”。这些罪过可能是童年时的一次失误、未满足的他人期待,或是对 “不够好的自己” 的否定,而疲惫,就是你为这些 “罪” 付出的隐性代价。

一、先读懂:潜意识自我惩罚的核心逻辑 ——“我有罪,我该受罚”

弗洛伊德提出的 “超我” 概念,为我们揭开了自我惩罚的面纱:超我是人格中负责道德审判的部分,它源于早年父母的奖惩规则,会将 “犯错就要受罚” 的认知内化为自我要求。当超我认定 “你有罪”(哪怕只是潜意识中的 “假想罪”),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让你 “受罚”,而 “制造疲惫” 是最隐蔽也最常用的惩罚手段 —— 因为它看似 “合理”(“累是因为我努力 / 负责”),实则是超我在悄悄执行 “惩戒指令”。

这种 “罪 - 罚” 逻辑的形成,往往源于早年的 “条件性惩罚” 经历:
小时候打碎了碗,妈妈没有安慰你,反而说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罚你今天不准看电视,把厨房擦干净”—— 你在潜意识中把 “犯错” 和 “劳累惩罚” 绑定,成年后一旦觉得自己 “不够小心”,就会通过 “多干活、让自己累” 来赎罪;

考试没考好,爸爸说 “你就是不够努力,罚你这周末不准玩,在家刷题到晚上 10 点”—— 你把 “不优秀” 和 “疲惫惩罚” 关联,长大后只要觉得自己 “不够好”,就会强迫自己 “过度努力到累”,以此抵消 “不优秀的罪”;
不小心说了让朋友不开心的话,即使朋友已经原谅你,妈妈仍说 “你怎么能让别人难过?罚你去给朋友道歉,以后不准再乱说话”—— 你把 “伤害他人” 和 “自我压抑式疲惫” 挂钩,成年后哪怕只是 “担心自己可能让别人不舒服”,也会通过 “委屈自己、承担更多来累” 来赎罪。

这些经历让超我形成了 “疲惫 = 赎罪” 的隐性规则:只要你潜意识中认定自己 “有罪”(无论是真实的错,还是假想的 “不够好”“会犯错”),就必须通过消耗自己、让自己疲惫,才能获得暂时的 “道德安宁”。

二、疲惫作为 “赎罪券” 的三种典型表现:你在为哪些 “假想罪” 买单?

潜意识中的 “罪过” 往往是模糊的,你可能说不清自己 “错在哪”,却会本能地用疲惫去 “赎罪”。以下三种典型表现,藏着最常见的 “假想罪”,也消耗着你最多的心理能量:

1. 为 “不够好的自己” 赎罪:用 “过度努力式疲惫” 惩罚 “不优秀的罪”

“我不够优秀” 是最普遍的 “假想罪”。早年被反复要求 “要优秀、要争气” 的人,超我会把 “不优秀” 定义为 “重罪”,一旦觉得自己 “没达到标准”,就会用 “过度努力到累” 来赎罪。

比如:
职场中,明明已经完成了 KPI,却觉得 “别人比我做得更好”,于是主动加班做额外任务,每天只睡 5 小时,累到免疫力下降也不肯停 —— 你潜意识中认定 “我不够优秀,所以该受累罚”;

生活中,看到朋友买车买房,自己还在租房通勤,就觉得 “我不够成功”,于是同时做两份兼职,周末也不休息,累到连和家人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 你在用 “疲惫” 偿还 “不成功的罪”,试图通过 “累” 证明 “我在努力,我没有偷懒”;

学习中,明明已经掌握了知识点,却觉得 “我记得还不够牢”,于是熬夜刷题、反复背诵,累到上课走神也不放弃 —— 你在用 “疲惫” 抵消 “不够努力的罪”,哪怕这种努力早已超出 “有效学习” 的范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