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公关界向来有个说法,那就是公关部门最大的对手往往不是行业对手,而是自己的老板。这是因为,在负面事件突然爆发的时候,公关部门的专业建议,需要老板签批放行,但是更多时候,是老板一意孤行,否决专业建议,按照自己性子来霹雳处理,结果常常导致事与愿违,雪上加霜。
这是因为,老板是创业起家,苦干实干是本色,攻坚克难成为行事逻辑,所以常常认为危机事件也可以采取硬扛、硬怼等“正面战场”的方式进行对轰,殊不知危机应对是个争取民心民意的事情,需要尊重舆论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反倒需要巧实力、软实力。如果老板过度自信,刚愎自用,常常将危机应对带入歧途。
就以此次罗永浩炮轰西贝之后,一时引发国内各方关注。网红一句话成功搅动舆论场,背后的舆情原理在于,网民对于某个领域一直处于不满乃至愤怒状态,网络心理如同火药桶,一句话就能点燃。罗永浩成功之处,在于一举戳中了网民对于食品安全和预制菜不满的群体心理,一击成功。
而西贝老板被一句话激怒,采取了硬怼的方式,发动员工和同行与罗永浩对战,结果效果不如人意。网络数据显示,网民此次更多支持罗永浩,让西贝老板大出预料。再加各路公关专家几乎一致认为,硬怼和起诉并非良策,至于发动人海战术,让员工策马出战,效果更是存疑。
所以,西贝在硬战未能产生效果之后,在14日,突然宣布道歉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表示:“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着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
表面看,创始人态度180度转折,有错就改,善莫大焉,但是问题在于,这会产生后果。
比如,在此次争论硝烟弥漫之际,餐饮界各路知名品牌创始人纷纷对于西贝进行声援,支持西贝的做法。但是在情绪高涨之际,西贝老板突然缴械认错,这让各个大佬,该作如何想?
这相当于领头的人在领跑,突然毫无征兆地来了个折返跑,令埋头向前的跟跑者一时手足无措,严重者说不定闪了腰。估计西贝老板道歉之际,各路老板内心如同厨房调味品翻倒,五味杂陈。
各路餐饮品牌支持西贝,具有现实的逻辑,具有同仇敌忾的意味。大家都知道,西贝在认真做餐饮,但是在罗永浩一击之下,几乎溃不成军,这其中根源,在于网民对于预制菜强烈抵触。而西贝矢口否认预制菜,一方面源于西贝和网民对于预制菜的概念认知“不在同一条频道”上,理解不一,另一方面,也是老板的战术,认为否认有助于强化正面形象,树立西贝“没有预制菜”的品牌认知。在此形势下,各路餐饮品牌必须纷纷跟进,表达支持,才能形成统一战线,站稳脚跟,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渡过难关,平稳落地。否则后果难料。大家都知道,哪家没有预制的菜品?如果此次西贝抵挡不住,败下阵来,那意味着所有餐饮都处于失守状态,暴露于风险之中,爆雷只是迟早的事。
但是大家支持西贝情绪正酣,那边西贝已经投降认错!这种感受,估计只有遭遇过背叛的人才能理解。
对于西贝来说,这会产生后果。此前西贝支持过预制菜,此次全盘否认;此前大张旗鼓要和罗永浩斗个明白,此次又突然认错。种种做法,会伤害你的公信力。这意味着,接下来你的每句话,即便你说得很认真,但是网民会有理由怀疑。
我们由此可知,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老板不能根据直觉和意气来应对,而需要尊重专业主义。做实业需要“扎硬寨,打硬仗”,危机应对反倒需要软实力、巧实力。一旦老板决策出了问题,即便及时回头认错,但是依然会产生后果。
此次西贝的经历,是个教训。它也有两个警示:
一是,再好的企业,也会突然爆发舆情。意见领袖一句话,就会点燃网络愤怒,这是符合网络舆情的原理的。西贝此次事件,成为中国臭名昭著的餐饮业的牺牲品,餐饮安全问题,如同高悬于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落下,落到谁头上,谁就是牺牲品。再者,西贝高价策略,或许已经成为深埋于消费者心底的不满因素,此次成为舆情的助燃剂。
二是,危机爆发,未必就是你死我活,暗含着“危中有机”“化危为机”的可能性。只要遵循专业主义策略,往往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伤害,甚至化危为机,让品牌传播出现亮点。很显然,危机爆发时刻,企业受到焦点关注的程度,是数千万都买不来的注意力,此时如能化解,那无疑就是免费广告。
由于西贝一开始就是应对策略失误,导致罗永浩大赚一波流量之后,全身而退,而且个人形象大大提升,反观西贝,留下一地狼藉,需要打扫收拾。
其实,有个问题还可以探讨一下,那就是西贝老板走到14号这个阶段,在认错道歉之外,有没有更好的策略来收尾呢?确实是有的,那就是站在行业和消费者的角度,直接宣布后半部分措施即可,而他的这个表态的前半部分完全可以不要说,不需要说明自己应对方式有错。就是说,直接宣布说西贝将采取重大措施: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这就够了。
无人否认,西贝是一家认真做餐饮的企业,但是历经此事,或许需要在如下方面进行反思:
为何认真做餐饮,反倒未能获得网民认可,反倒在罗永浩振臂一呼之际,网民纷纷背离?这意味着,西贝的餐饮情怀,和网民的消费心理,未能无缝对接,中间存在一个落差,解决的思路,或许是需要一个更为稳妥的定价体系,以及关于预制菜的告知,让消费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但是此次危机更大的价值,是再次提升了网民对于预制菜的敏感度,这将倒逼相关部门加大预制菜的监督力度,出台行业标准,更好地取信于民。如果未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则此次危机毫无价值,对于社会没有任何舆论结晶和进步意义,只不过是万千舆情中的最新一例而已,也不妨碍下一次舆情的再次爆发。
此次危机的特殊意义还在于,当下餐饮行业因为经济等原因,正处于艰难存亡关头,在此生死之际,谈论预制菜,会被一些人认为不是时候,由此将预制菜的问题,转化为让不让企业活下去的问题。似乎批评企业,就是不让企业活下去,甚至是个妨碍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个观点,值得关注。我的看法是,如果企业活下去是依赖有问题的菜品,那也不会获得百姓的支持。这是两个问题,可以平衡解决。
这也是我在前文提到的,需要用公共关系的战略思维来看待和应对此事,才能化危为机,推动中国餐饮业持续改善。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