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家”到底是什么?“魔鬼之城”或“天国之城”?

0
分享至



作者|弗朗茨·奥本海默(Franz Oppenheimer,1864-1943)

生于柏林,死于加州洛杉矶,德国犹太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出版的作品涉及主权国家的基本社会理念。

这本小册子(《论国家》)已逐渐为人所知。除了当前的英文译本外,经授权出版的版本还有法文版、匈牙利文版以及塞尔维亚文版。同时我也得知,该书另有日文、俄文、希伯来文以及意第绪文的译本,但这些译本无疑均为盗版。本书经受住了各类批评的检验,既有正面评价,也不乏负面声音。但毫无疑问,它重新引发了关于国家起源与本质的讨论。

数位著名的民族学家,尤其是芬兰自由邦现任外交部长霍尔斯特(Holsti),曾对本书所阐述和论证的基本原则提出质疑,然而他们的质疑并未成功。原因在于,他们对国家的定义预设了本需证明的核心问题。他们罗列了大量事实,试图证明即便在不存在阶级分化的群体中,也存在某种形式的统治与领导机制,并将这类机制定义为 “国家”。我无意反驳这些事实本身。显而易见,在任何人类群体中,无论规模多么微小,都必然存在一个权威机构,负责调解矛盾冲突,并在特殊情况下承担领导职责。但在我对 “国家” 一词的定义范畴内,这种权威机构并非 “国家”。

国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进行统治的组织。这种阶级组织的形成路径只有一条,即通过某个统治群体对其他族群的征服与臣服。这一结论几乎可以通过近乎数学般严谨的逻辑加以证明。至今,没有任何一位批评者能提供证据推翻这一论点。大多数现代社会学家,如奥尔比恩・斯莫尔(Albion Small)、阿尔弗雷德・维尔坎德(Alfred Vierkandt)以及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均认可这一论点。尤其是威廉・冯特,他以明确无误的表述指出:“政治社会(该术语与本书中‘国家’的定义同义)的首次出现,且其唯一的起源时期,是在民族迁徙与征服的时代 —— 正是在此过程中,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实现了征服与臣服。”

即便部分反对我的观点的学者,也对我的论证持一定肯定态度。可敬的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便是一例,我很荣幸引用他的评价。他在《政治科学词典》(Handwörterbuch der Staatswissenschaften)中关于 “国家” 的词条中写道:“我所提及的社会学层面的国家概念,尤其是奥本海默(Oppenheimer)对其进行的广泛探讨与系统阐述,值得政治经济学家与政治历史学家认真关注。即便对于反对这一概念的人而言,从这一视角出发审视人类经济发展历程与历史时期国家演进的研究视野,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如路德维希・龚普洛维奇(Ludwig Gumplowicz)所定义的 “社会学层面的国家概念”,其最终获得广泛认可已是必然趋势。尽管反对者们态度坚决且坚持不懈 —— 我曾将他们称为 “一切社会学弊病的根源”—— 但这一概念仍是 “资产阶级” 社会学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在经济学与历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法学与宪法史研究中同样不可或缺。在此,我愿就这一点补充几句。

关于 “原始积累法则” 这一核心思想的最早认知,最迟可追溯至古典文明衰落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奴隶制经济如同让城邦居民患上 “快速消耗症” 一般,将城邦国家推向覆灭。与诸多方面相似的现代资本主义时代一样,在这一时期,所有自然形成的、曾为个体提供保护的社会关系均遭到破坏。正如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ennies)所言,“共同体纽带”(Gemeinschaftsbande)逐渐松动。在随后激烈的竞争洪流中,个体失去庇护,被迫依靠自身努力与理性挣扎求生。而凝聚了数千年经验智慧的集体理性,却无法再为个体提供指引与保护,已然分崩离析。正是在这种对个体理性的迫切需求中,民族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起初,作为新兴社会治理科学的一种发展路径与研究方法,这一思想具有其合理性;但正如鲁宾斯坦(Rubenstein)在《浪漫社会主义》(Romantic Socialism)一书中所指出的,当它后来演变为一种 “意识形态倾向” 时,其合理性便不复存在了。

用滕尼斯的术语来说,“共同体”(Gemeinschaft)逐渐转变为 “社会”(Gesellschaft)。“契约” 似乎成为维系人类关系的唯一纽带 —— 这种契约建立在纯粹理性主义的 “服务交换” 关系之上,即 “等价交换”(do ut des),也就是卢梭所说的 “社会契约”(Contrat Social)。由此看来,“社会” 仿佛是一群追求私利的个体的联合体,他们期望通过联合实现个人欲望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由家庭群体逐步发展而来的。斯多葛学派与伊壁鸠鲁学派则主张,国家由个体构成,但二者存在分歧:斯多葛学派认为个体天生具有社会性倾向,而伊壁鸠鲁学派则认为个体天生具有反社会性。因此,对斯多葛学派而言,“自然状态” 是一种和平的联合体;对伊壁鸠鲁学派而言,“自然状态” 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而社会是实现体面生存方式(modus vivendi)的强制手段。对前者而言,社会的存在是 “依自然”(physei);对后者而言,社会的存在则是 “依法令”(nomo)。

然而,尽管这些学派存在根本分歧,但它们都预设了一个共同前提:在初始状态下,个体是自由的,在政治与经济上是平等的;正是从这种原始社会秩序出发,通过逐步分化,最终形成了具有阶级等级制度的成熟国家。这便是 “原始积累法则” 的核心观点。

但如果我们认为这一论点最初是作为一种历史叙述提出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理性主义本质上是反历史的,甚至是排斥历史的。事实上,这一论点最初是作为一种 “虚构”(Fiktion)、一种理论、一种有意识的非历史假设提出的。在这种语境下,它被赋予了 “自然法”(Naturrecht)的名称。正是以 “自然法” 之名,这一思想融入了现代思想体系 —— 在格劳秀斯(Grotius)与普芬道夫(Puffendorf)的理论中带有斯多葛学派色彩,在霍布斯(Hobbes)的理论中则带有伊壁鸠鲁学派色彩。它成为新兴资产阶级第三等级的核心思想武器。

资产阶级最初运用这一武器对抗拥有特权阶级的封建国家,后来则用来对抗持有阶级理论的社会主义第四等级。对抗封建统治时,他们宣称 “自然法” 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特权存在。在 1648 年英国革命与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中取得胜利后,他们又以同样的逻辑为自身的实际优势、社会与经济阶级优越感辩护,对抗工人阶级的诉求。

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中的阶级是 “自然” 发展的结果。从最初的平等状态出发,阶级的产生仅仅源于勤劳、节俭与远见等经济美德的践行。由于这些美德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核心特质,因此,经自然法认可的资本主义统治被视为正义且不可动摇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的诉求是无法被接受的。

就这样,最初作为 “虚构” 提出的观点,先是成为一种假说,最终演变为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公理。支持者们将这一公理视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无需任何证明。在他们看来,依据这一理论,阶级统治是从最初普遍平等与自由的状态中逐步分化而来的,与任何超经济权力无关。

罗伯特・马尔萨斯(Robert Malthus)将这一所谓的 “法则” 应用于未来,试图证明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都只是乌托邦幻想。他著名的 “人口法则”,本质上是将 “原始积累法则” 投射到未来的产物。他声称,若试图恢复经济平等状态,由于个体经济效率的差异,这一法则的作用将使现代阶级格局重新形成。

所有正统社会学的起点,都是对这种所谓 “阶级形成法则” 的批判。然而,社会学各领域取得的每一步进展,都是通过逐一破除由这一公理衍生出的无数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实现的。一门严谨的社会学必须认识到:历史时期的阶级形成,并非源于和平经济竞争中的逐步分化,而是暴力征服与臣服的结果。

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均起源于英国,这些新思想最初必然在英国得到表达。克伦威尔时期 “真正平等派”(True Levellers)的领袖杰拉德・温斯坦利(Gerrard Winstanley),便用历史事实反驳了这种反历史的理论假设。他指出,英国的统治阶级(乡绅阶层)本质上是获胜的征服者 —— 诺曼人,而被统治阶级则是被征服的英格兰撒克逊人。但他的论证影响力有限。直到法国大革命深刻揭示了阶级对立,这一思想才真正深入人心。

现代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公认奠基人圣西门伯爵(Count St. Simon)发现,法国的统治阶级是法兰克人与勃艮第征服者的后裔,而被统治民众则是罗马化凯尔特人的后代。这一发现的发表,标志着西欧社会学的诞生。圣西门的弟子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在其《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中,以及圣西门主义者昂方坦(Enfantin)与巴扎尔(Bazard),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结论的推论。这些思想家对下个世纪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最核心的贡献,在于系统阐述了社会学层面的国家概念。

在西欧各国,这种新社会学比在东欧各国更容易被接受。原因显而易见:在东欧,“国家” 与 “社会” 之间的对立,从未像在西欧那样清晰地显现。即便在西欧,这种对立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也仅在英国、法国、荷兰与意大利得到充分认知 —— 因为只有在这些国家,作为第三等级崛起的流动财富阶层,成功推翻了封建 “国家” 的统治。

在法国,资产阶级与王室结盟,共同对抗当时拥有武装力量的活跃贵族,最终成功将投石党人(Frondeurs)置于国王的绝对权力之下。从此时起,这个新兴阶层将自身视为 “民族” 的代表,“国民经济”(National Economy)一词取代了旧有的 “政治经济”(Political Economy)。第三等级的成员认为,自己是国家臣民中权利与自由被贵族和教士这两个统治等级的特权所剥夺的群体。此后,第三等级高举 “社会” 权利的旗帜,以 “原始平等与自由” 的永恒自然法为武器,对抗等级制度的理论历史权利。

“社会” 与 “国家” 概念的对立,最早出现在洛克(Locke)的著作中。此后,尤其是在重农学派(Physiocrats)的经济学著作中,这种对立得到了越来越清晰的界定。

在这场阶级与思想的斗争中,中欧与东欧并未扮演重要角色。德国曾在奥格斯堡富格尔家族(Fuggers of Augsburg)时期发展出一个资本主义阶层,其规模几乎可与当时的美国相媲美。但在 16 至 17 世纪的宗教战争与法国多次入侵中,这一阶层遭到摧毁,德国沦为一片荒芜、人口锐减的废墟。这一时期结束后,仅存的少数城市与小邦国处于诸侯的绝对统治之下。在城市内部,工匠们被束缚在行会组织中,其余人口则由知识分子与政府官员构成。这些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附于国家:行会成员因接受特权地位而依赖国家,官员因身为国家雇员而依赖国家,专业人士则因属于社会上层阶层而依赖国家。因此,德国从未出现过第三等级的经济或社会运动,仅存在受西欧思想影响的文学运动。这也解释了为何德国民众的意识中不存在 “国家” 与 “社会” 两个概念的对立 —— 相反,这两个术语被视为同义词,均指代一种本质上符合自然规律的必然存在。

然而,西欧与东欧在思想态度上的差异,还有另一个原因。在英国与法国,自笛卡尔(Descartes)以来,科学研究的问题与方向由接受过数学与自然科学训练的学者主导。尤其是在作为现代社会学开端的历史哲学这一新兴领域,这些学者发挥了引领作用。与之相反,在德国,思想界的领袖是神学家,尤其是新教神学家。在他们的认知中,国家被视为上帝创造的工具,甚至具有内在的神性。这种思想催生了对国家的崇拜,并在著名的黑格尔体系中达到顶峰。

由此,两条思想脉络在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一条是西欧的社会学,另一条是德国的历史哲学。其间偶尔存在思想交流,例如阿尔图修斯(Althusius)与普芬道夫的思想对法、英、荷自然法理论的影响,以及卢梭的思想对黑格尔的影响。然而,直到 1840 年,两条脉络才实现直接交汇 —— 黑格尔最具天赋的弟子之一洛伦茨・施泰因(Lorenz Stein)(他后来成为德国行政法学领域的领军学者,影响了数代思想家),在年轻时前往巴黎,旨在从源头研究社会主义。在那里,他结识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著名人物 —— 昂方坦、巴扎尔、路易・勃朗(Louis Blanc)、雷博(Reybaud)与蒲鲁东(Proudhon)。

洛伦茨・施泰因满怀热情地吸收了这些新思想,并在其富有创造力的头脑中,实现了西欧科学社会学思想与德国形而上学历史哲学的创造性融合。他将这一融合的成果命名为 “社会科学”(Gesellschaftswissenschaft)。几乎所有德国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其最初的推动力都源自施泰因的著作。正如斯特鲁夫(Struve)所指出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舍费尔(Schaeffle)、奥特马・施潘(Othmar Spann)以及龚普洛维奇(Gumplowicz)等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

我无意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主题,仅希望梳理社会学层面国家概念的发展脉络。两条思想脉络交汇的最初影响,是造成了术语使用的混乱。西欧的学者早已失去了对思想表达统一性的掌控。如前所述,第三等级最初将自身视为与 “国家” 相对立的 “社会”;但当第四等级形成阶级意识并意识到自身的理论存在时,它便宣称自己才是 “社会”(从 “社会主义” 一词的选择中可见一斑),并将资产阶级视为 “国家”—— 即阶级国家 —— 的一种形式。由此,“社会” 这一概念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

然而,资产阶级与社会主义者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共识:他们都将国家视为一套特权体系,其产生与维持违背了自然法;而社会则被视为符合自然法的人类联合形式。二者的根本分歧仅在于:第三等级宣称其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然法作用的结果,而社会主义者则认为其目标尚未实现,并宣称只有消除所有 “剩余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符合自然法的未来理想社会。尽管二者在基本原则上存在冲突,但都将 “国家” 视为 “魔鬼之城”(civitas diaboli),将 “社会” 视为 “上帝之城”(civitas dei)。

但施泰因颠覆了这两个概念的定位。作为黑格尔主义者与坚定的国家崇拜者,他将国家视为 “天国之城”(civitas coelestis);而对于他所理解的仅指代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 “社会”,他则从其社会主义导师与友人的视角出发,将其视为 “尘世之城”(civitas terrena)。

在柏拉图意义上的 “纯粹理念”、早期重农学派的 “自然秩序”(ordre naturel)—— 以及英法学者所称的 “社会”—— 在施泰因的理论中,被定义为 “国家”;而那些因掺杂世俗杂质而变得不纯粹的事物,英法学者称之为 “国家”,施泰因却称之为 “社会”。但实际上,二者的本质差异微乎其微。

施泰因痛苦地意识到,黑格尔所提出的基于权利与自由的纯粹国家概念,注定只能停留在 “理念” 层面。他认为,这一概念永远受限于财产力量及其衍生的文化,无法成为现实。这便是他对 “社会” 的结论:在他所构想的人类有益联合体中,社会的有效发展受到了阻碍。

至此,思想混乱达到了顶峰。除卡尔·迪策尔(Carl Dietzel)外,所有德国社会学家很快意识到,黑格尔的国家概念是无力的,仅存在于 “理念” 之中。它在历史发展的现实中毫无立足之地,也无法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 “国家” 相对应。很久以前,马克思与巴枯宁(分别为科学集体主义与实践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 尤其是路德维希·龚普洛维奇 —— 便摒弃了黑格尔的术语体系,采纳了西欧的术语体系,而这一体系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沿用了西欧的术语体系。我所说的 “国家”,并非指可能存在或理应存在的人类集合体,而是指通过超经济权力形成的一系列特权与统治地位的总和。与之相对,我所说的 “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所有纯粹自然关系与制度的总和 —— 只有当群体生活中 “征服与迁徙的野蛮时代” 所遗留的最后痕迹被彻底消除,这一 “社会” 才能完全实现。

其他人或许会将任何形式的领导机制、治理体系或某种理想状态称为 “国家”,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争论定义并无意义。但希望这些学者能够理解:如果他们基于不同基础构建的 “国家” 概念,与本书所定义的 “国家” 概念不一致,并不意味着他们反驳了社会学层面的 “国家” 概念。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研究历史上被称为 “国家” 的实际产物时,若采用与本书不同的定义,将无法对其本质、发展、进程与未来做出合理阐释 —— 而任何真正的国家理论或哲学,都必须对此进行解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上海著名演员被曹可凡拉去医院!医生支招:照着这个吃一星期……

上海著名演员被曹可凡拉去医院!医生支招:照着这个吃一星期……

极目新闻
2025-09-18 16:13:47
波兰宣布暂不开放通往白俄罗斯边境口岸

波兰宣布暂不开放通往白俄罗斯边境口岸

财联社
2025-09-18 20:42:04
刚刚,台风“米娜”生成!预计在广东沿海登陆,暴雨+大风即将来袭!具体登陆时间地点最新预测→

刚刚,台风“米娜”生成!预计在广东沿海登陆,暴雨+大风即将来袭!具体登陆时间地点最新预测→

鲁中晨报
2025-09-18 15:15:03
“我在一天就陪他一天!”35岁儿子智力停在2岁,湖南56岁单亲妈妈带儿自驾游中国

“我在一天就陪他一天!”35岁儿子智力停在2岁,湖南56岁单亲妈妈带儿自驾游中国

潇湘晨报
2025-09-18 19:07:05
误触“化骨水”女子今日已火化,丈夫称抢救3天花了30多万,涉案者儿子发声

误触“化骨水”女子今日已火化,丈夫称抢救3天花了30多万,涉案者儿子发声

极目新闻
2025-09-18 22:04:03
灵活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了

灵活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了

挪威Talk
2025-09-18 13:23:27
中国留学生语出惊人:应该让某些人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留学生语出惊人:应该让某些人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往远方的路
2025-09-18 07:48:11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完了!《731》首波口碑出炉,五星好评屈指可数,一星满屏皆是

电影票房预告片
2025-09-18 14:06:06
欧盟宣布制裁以色列,内塔尼亚胡反问:怎么没人说美侵犯阿富汗?

欧盟宣布制裁以色列,内塔尼亚胡反问:怎么没人说美侵犯阿富汗?

博览历史
2025-09-18 18:14:00
上海调整2025年度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上海调整2025年度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

和讯网
2025-09-18 19:04:23
上海39度高温送餐员砸玛莎拉蒂救幼儿,豪车主现身:车子归你了

上海39度高温送餐员砸玛莎拉蒂救幼儿,豪车主现身:车子归你了

今天说故事
2025-09-15 18:15:52
亚冠激烈冲突!20人互相扭打,球迷投掷杂物,比赛险被腰斩

亚冠激烈冲突!20人互相扭打,球迷投掷杂物,比赛险被腰斩

奥拜尔
2025-09-18 22:07:13
国防部长董军:让矛盾纠葛、兵戈相向回归为生死与共

国防部长董军:让矛盾纠葛、兵戈相向回归为生死与共

环球网资讯
2025-09-18 12:00:14
上海第四大火车站造型被全网吐槽:太像那东西了!

上海第四大火车站造型被全网吐槽:太像那东西了!

GA环球建筑
2025-09-18 10:06:11
冯唐再这么下去,就成华与华了

冯唐再这么下去,就成华与华了

关尔东
2025-09-18 17:00:08
香港突发黄金大劫案!10多名男子抢走65公斤黄金,价值超半个亿,西九龙重案组已跟进

香港突发黄金大劫案!10多名男子抢走65公斤黄金,价值超半个亿,西九龙重案组已跟进

极目新闻
2025-09-18 13:53:13
钱,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顶多就是一棵韭菜

钱,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顶多就是一棵韭菜

卷史
2025-09-16 14:17:46
乌无人机奔袭1300公里,再炸俄两座炼油厂,俄放弃部分炼油厂维护

乌无人机奔袭1300公里,再炸俄两座炼油厂,俄放弃部分炼油厂维护

山河路口
2025-09-18 18:59:36
AI云玩家洗牌时刻,百度智能云凭什么六连冠?

AI云玩家洗牌时刻,百度智能云凭什么六连冠?

脑极体
2025-09-17 15:50:12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抽象派大师
2025-09-17 14:41:51
2025-09-18 23:11:00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6181文章数 1174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头条要闻

重庆一家七口误食蘑菇中毒 60岁老人住进ICU

体育要闻

身高170的他,让196的博尔特坐不住了

娱乐要闻

最美央视才女,甩掉孙红雷嫁给张嘉益

财经要闻

起底多校“发臭午餐”供应商绿捷

科技要闻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但代工免谈

汽车要闻

女神代言/新增配色/智能升级 26款腾势N9售38.98万起

态度原创

健康
旅游
游戏
手机
公开课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这款PS+会员游戏首发即入库!治愈感满满令人很放松

手机要闻

iQOO 15发布时间曝光,性能屏幕全升级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