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1987年山西阳泉市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百度创始人。
刘强东:1992年江苏宿迁市文科状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京东创始人。
张磊:1990年河南省文科状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高瓴集团创始人。
史玉柱:1980年安徽怀远县理科状元,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巨人网络董事长。
虞仁荣:1985年浙江镇海县(现宁波市镇海区)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韦尔股份董事长。
李斌:1992年安徽太湖县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蔚来汽车董事会主席。
邱文生:1990年福建连城县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华勤技术董事长。
宿华:2000年湖南永顺县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快手科技执行董事。
李非列:1984年广西梧州市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飞尚实业集团董事长。
周亚辉:1995年云南丽江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昆仑万维实控人。
李国庆:1983年北京市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当当网创始人。
宋安澜:1977年浙江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
王亚伟:1989年安徽省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掌门人。
王强:1980年内蒙古文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曹毅:以理综满分成绩摘得浙江金华市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源码资本创始人。
梁信军:1987年台州理科状元,考入复旦大学,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
梁文锋:2002年广东吴川一中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浙江大学,幻方量化创始人。
曾晓洁:1997年瑞安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源乐晟资产创始人。
王俊煜:2003年广东省高考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前豌豆荚联合创始人。
刘自鸿:2000年市理科状元,17岁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柔宇科技创始人。
莫天全:1981年灌阳县高考状元,17岁考入华南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搜房网创始人。
潘一清:常州高考理科状元,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五星电器总裁。
李竹:1985年柳州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英诺合伙人。
一、这些你熟悉的大佬,当年都是 “考霸”
你可能没注意,很多天天用的品牌,创始人当年都是 “市状元”“省状元” 级别的人物。
李彦宏 1987 年考了山西阳泉理科状元,踩着顶尖分数进了北大信息管理专业 —— 后来做百度,从搜索引擎到 AI,他的技术敏感度和对互联网趋势的判断,离不开北大四年打下的基础。
刘强东 1992 年是江苏宿迁文科状元,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虽然专业和电商不直接挂钩,但人大的平台让他第一次接触到大城市的商业逻辑,毕业几年就敢凑钱开京东的前身 “京东多媒体”。
还有高瓴的张磊,1990 年河南文科状元,同样读人大,学国际金融 —— 现在他成了掌管千亿资金的投资大佬,当年在人大啃的金融理论、接触的行业资源,其实早就为他后来的投资生涯铺了路。
更年轻的比如快手宿华,2000 年湖南永顺理科状元,考进清华计算机系,后来做短视频技术架构,清华的技术积累帮他解决了快手早期的用户并发难题。
就连做量化投资的幻方科技,创始人梁文峰也是 2002 年广东吴川一中的理科状元,读浙大电子信息工程 —— 现在幻方成了国内顶尖的量化机构,他当年学的编程、算法知识,正是量化投资的核心能力。
这些人不是 “靠运气考了状元”,而是把高考时的学习能力、目标感,平移到了创业和事业里。
二、状元能成富豪,不是因为分数,是分数背后的能力
有人会说 “他们只是运气好,刚好考了状元”,可真要细看,这些状元身上有几个共同点,比分数本身更重要。
首先是 “极致的自律”。
能考状元的人,很少是 “天赋型选手”,更多是能长期坚持的 “自律型选手”。
比如史玉柱 1980 年安徽怀远县理科状元,考进浙大数学系,后来做巨人网络,哪怕经历过破产,也能靠自律重新站起来。
蔚来的李斌,1992 年安徽太湖县文科状元,读北大社会学,创业路上遇到资金链危机,也是靠每天规划进度、死磕目标挺过来的。
高考需要每天按计划刷题、复盘错题,创业同样需要每天盯进度、解决问题,这种自律是相通的。
其次是 “快速学习能力”。
高考考的是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的能力,而创业和做事业,需要的是快速适应新领域的能力。
张磊当年学国际金融,后来做投资要懂医疗、科技、消费等多个领域,靠的就是高考时练出的 “快速吃透新知识” 的本事。
柔宇科技的刘自鸿,2000 年市理科状元,17 岁考清华电子工程,后来做柔性屏,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也是快速跨界学习的结果。
还有 “清晰的目标感”。
考状元的人,大多从高中就知道 “我要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这种目标感带到事业里,就是 “我要做什么领域、做到什么程度”。
比如韦尔股份的虞仁荣,1985 年浙江镇海理科状元,考清华无线电专业,后来专注做半导体,目标就是 “打破国外垄断”。
源码资本的曹毅,当年理综满分考清华计算机,后来做投资,目标就是 “投出真正有技术壁垒的公司”。
这种不盲目、有方向的特质,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三、别被 “高考无用论” 骗了:高考是给人生搭了个高起点
现在网上总有人说 “高考没用,我邻居家孩子没考上大学照样当老板”,可这些状元富豪的案例告诉我们:高考不是 “唯一出路”,但确实是 “优质起点”。
好的大学给的不只是一张文凭,更是资源和眼界。
李彦宏在北大能接触到最早的互联网信息,刘强东在人大能认识各行各业的同学,张磊在人大能学到最前沿的金融理论 —— 这些资源,不是普通学校能提供的。
就像你想做科技创业,清华北大的实验室、校友圈,能帮你更快找到技术伙伴、拿到第一笔投资;你想做投资,人大复旦的金融系,能帮你更早接触到行业大佬、理解市场逻辑。
而且高考筛选的,是 “愿意为目标付出努力” 的人。不是说没考高分的人不努力,而是能考状元的人,证明了自己有 “为了一个长期目标,克服困难、持续投入” 的能力 —— 这种能力,不管是创业、做投资,还是干其他行业,都需要。
就像有人说的:“高考状元不一定能当富豪,但能当富豪的状元,一定把高考时的那股劲,用在了事业上。”
当然,这不是说 “没考高分就没希望”,而是别否定高考的价值。
很多人把 “高考无用论” 当借口,其实是不想面对 “自己没为目标付出足够努力” 的事实。
这些状元富豪,当年也不是一开始就稳拿第一,而是靠每天的积累、不断的调整,才最终考出好成绩 —— 这份坚持,才是他们后来成功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