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个全国科普月河北主场活动暨首届雄安健康大会在雄安启幕。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科普爱好者、基层医务工作者及行业代表参会。
红星新闻记者获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在发言中表示,AI生成内容必须经真实世界验证,人类未来的角色更多是“做选择”而非“做生产”,而未来要做的是主动拥抱变革,尤其让年轻一代在AI原生的环境中成长,构建人机共生的新文明形态。
▲会议现场 受访者供图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采用“1+7+N”基本框架,即1个主场活动、7类主场系列主题活动和N场专项活动,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惠及民生,打造健康科普新范式,助力雄安科普示范高地建设。
在院士论坛暨健康科普论坛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詹启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医生徐文斌四位行业权威专家,围绕百姓关心的健康话题,结合健康科普与科技应用展开了深入分享。
沈阳教授在发言中谈及了对AI和医疗领域关系的理解。他表示,AI不应被简单视为工具,而应成为人类在认知和行动上的“预思考伙伴”。在医疗场景中,AI可从三方面赋能医生,一是慢病管理,借助大数据实现对患者的长期跟踪与预警;二是罕见病诊断,AI掌握全量公共医学知识,可辅助医生识别低发病例;三是“未病”状态下的健康咨询,公众可通过AI进行初步自诊和健康管理。
沈阳强调,AI生成内容必须经真实世界验证,人类未来的角色更多是“做选择”而非“做生产”。AI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生成无限性”与“验证有限性”的张力,而在医学这类既依赖客观数据又包含人文理解的领域,AI完全超越人类仍需时间。
沈阳还展示了AI在科研辅助、医疗报告撰写、多模态肿瘤诊疗平台开发等方面的深度探索。他特别提到,其团队正推进“AI智能体”与“AI组织体”的研发,未来将推出AI健康短剧、AI农庄、AI医院等模块化服务,推动技术普惠。AI不是来替代人类的,而是来“延伸人、解放人、赋能人”的。我们要做的是主动拥抱这一变革,尤其让年轻一代在AI原生的环境中成长,构建人机共生的新文明形态。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编辑 张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