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清晨,演员于朦胧在北京某高层坠亡。
警方次日通报:排除他杀,现场无打斗痕迹。
短短48小时,一场原本该止于静默的死亡,却被算法与情绪撕成碎片。
阴谋论、蹭热度、网络猎巫轮番登场,连“悼念”本身都成了新的罪证。
从狗仔放出模糊现场照开始,舆论就像被点燃的窜天猴:
纱窗被割开——“肯定是强行入室”;
口袋里的两块劳力士——“债务灭口经典戏码”;
第二天原本要录央视中秋节目——“事业回春怎么会自杀?”
警方通报被置若罔闻,反而成了“捂盖子”的新证据。
熟悉吗?八年前乔任梁离世时,同款剧本已经写过一次:SM、塑料头套、资本灭口……
如今只是主角换人,连台词都懒得改。
邢菲凌晨发文“希望是假的”,清晨删除,中午再发“一路走好”。
网友:蹭热度、戏太多、连悲伤都要演两遍。
没人关心她删帖只是因为手抖——好友去世的震惊与“万一说错话”的恐惧同时袭来,普通人会撤回消息,明星却只能被截图钉在耻辱柱。
9月12日是杨幂生日,热巴照例零点送祝福。
评论区瞬间沦陷:“人家刚走,你们就歌舞升平?”
两人被迫删博,仍被追着骂“冷血”。
仿佛公众人物的哀悼日历必须空出“头七”,否则就是原罪。
导演程青松因一张模糊背影被认定“在场”,百口莫辩。
他晒出北京展览馆时装秀签到、报警回执、全程直播录屏。
网友:P图、假警、资本保护伞。
当“自证清白”变成无限循环,真相已经没人感兴趣。
算法时代,平台需要情绪,情绪需要靶子。
于是推流机制偏爱“阴谋论”——同样一张现场图,配警方通报的播放量只有配“他杀疑云”的1/7;
热搜词条主动加权“内幕”关键词;营销号批量产出“十问于朦胧事件”,模板连名字都没换。
观众以为自己在“追求真相”,其实只是被算法投喂的另一种剧情。
而真正的“内幕”再简单不过:一个长期失眠的人,在凌晨两点独自走到了窗台前。
警方通报里那句“排除他杀”已经是全部答案,却挡不住流量饥渴。
井柏然当年因乔任梁事件“没说对话”退出微博。
如今明星们学乖了:集体延迟发声、统一文案、黑白自拍、关闭评论。
于是新的骂声又来:“复制粘贴,毫无诚意。”
在网络猎巫里,悼念的格式永远“不正确”,总有人能找出角度完成下一轮审判。
而真正的知情人——家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急救医生——被消音在“求锤得锤”的狂欢里。
于朦胧的微博最后一条停在9月10日,配图是夜景与一句“明天见”。
评论区此刻已超300万条,最高赞是“哥哥别怕,我们替你找出凶手”。
可如果真的尊重他,或许该停下来想一想:把死亡拍成连续剧,让朋友不敢落泪、让生日不敢庆生、让警方三次通报仍被质疑……
这场“正义”的尽头,到底谁在受益?
逝者已无法开口,生者却仍在被一遍遍凌迟。
下一次悲剧发生,剧本恐怕还是同一套——
除非我们学会在“不知道”面前先按暂停键,而不是在“我觉得”后面敲回车键。
愿于朦胧安息。
愿我们下次谈起死亡时,先想起生命,而不是热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