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熊杰 郭姗姗
下肢的一根重要静脉血管被压,血流回流受阻,六旬老人的腿肿成了象腿,胀痛难受如灌铅一般,走路都十分吃力。在武汉亚心总医院心血管内外科,专家出招,派出“千里眼”探查血管内部情况,精准定位并植入支架,打通了被挤成“一线天”的血管。
据了解,武汉亚心总医院率先在湖北将腔内影像技术“复制”到外周血管领域,为患者治疗提供“亚总新方案”,实现该疾病走向精准治疗新时代。目前,这一创新技术理念已向全国覆盖。
亚总心血管内外科外周血管疾病治疗团队为患者手术
肿成“象腿”走不动路
竟是静脉血管被压瘪
林婆婆(化姓)今年63岁,退休后搬到武汉照顾外孙,身体也还健朗。但令她烦心的是,这3年来,左下肢反复水肿、酸胀难受。为此,林婆婆跑过多家医院,查过心脏、肾脏,但病根一直没找到,生活很受影响。
2025年起,林婆婆的腿越肿越严重,明显比右腿粗了一大圈,宛如大象腿,即使宽松的裤子也没法穿下。随之而来的是活动受限,老人肿胀的左腿像灌了铅似的“拖不动”,走路十分吃力,尤其是到傍晚时分肿胀加重,皮肤像要被崩开,林婆婆只能平卧后抬高腿,尽量缓解症状。
8月,心急如焚的林婆婆赶到武汉亚心总医院,找到了心血管内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江友问诊。在排除了可能引起下肢水肿的一系列疾病后,王江友迅速将“肇事凶手”的目标锁定在下肢静脉。
果然,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了王江友主任的判断:老人髂静脉狭窄,引发了血液回流问题,这是典型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患者髂静脉狭窄
加装一双“千里眼”
“飞入”血管一探究竟
“髂静脉是人体承上启下的大血管,若被前方的髂动脉压迫,会导致静脉管腔狭窄、闭塞。”王江友形象地解释,如同三车道变一车道,血液回流功能变差,患者容易腿肿、引发深静脉血栓。当务之急,老人需尽快手术植入髂静脉支架,撑开狭窄闭塞的血管,使得管腔通道恢复通畅。
亚总心血管内外科外周血管疾病治疗团队为患者手术
静脉本就粗、扁,很难通过造影剂充填起来,这对医生选择支架型号、精准判断支架落点位置等,无疑是一大考验。为了让定位丝毫不差,亚总心血管内外科外周血管疾病团队评估后,决定在IVUS(血管内超声)的引导下进行支架植入手术。这如同给专家加装了“千里眼”,让血管内的情况一目了然。
手术时,王江友团队为导管装上一个“超声小探头”,进入髂静脉内部探查,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等情况清晰呈现在眼前。也正是有了IVUS的精准“情报”,帮助专家团队快速出击,全程不到1个小时,顺利扩张了左侧髂静脉,并植入一枚支架。术后复查,老人下肢的血流已恢复正常,水肿症状明显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2024年6月,王江友、余春俊专家团队共同配合,完成湖北首例在IVUS(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
省内率先刷新“亚总方案”
这类疾病进入精准治疗新时代
“过去用于心脏大血管的硬核腔内影像检查,如今亚总率先在湖北省将这一技术‘复制’到外周血管领域,为患者治疗提供了‘亚总新方案’。”王江友主任介绍。
人体除心、脑血管外的血管,都属于外周血管。与冠心病、脑血管病不同,外周血管疾病主要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导致肢体疼痛、行动受限,甚至发生坏疽,极端情况甚至要截肢。
在临床上,血管造影术是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的传统手段。然而,其二维影像无法准确反映病变处血管内壁的病理解剖结构。作为资深的心脏大血管领域的专家,王江友和团队率先将腔内影像复制到了外周血管领域。
“如同一支‘探路先锋’,医生可直达血管内部探查‘情报’,实时显示三维结构,直观判断病变程度。”王江友主任表示,从血管外看投影到进入血管内看病变,医生选择支架尺寸、定位落点更精准,术中评估支架贴壁、膨胀率等情况更直观,可预防支架脱位、再狭窄等状况发生,为术者制定手术策略,优化手术方案提供更精准的方案。
重要的是,在腔内影像学的帮助下,部分患者经微创介入技术开通血管后,可少植入或不植入支架,“这能减少异物在患者体内长期存留的风险。”王江友说,“介入无植入”的创新理念,已成为周围血管疾病领域精准治疗的新趋势。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