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这几天,美国再次因为一起枪击事件成为全球焦点。事件发生在犹他州某大学,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31岁的柯克,在台上演讲时遭遇枪击,不幸身亡。消息一出,白宫又一次响起了丧钟,星条旗迅速降半旗,特朗普和拜登等政治人物纷纷发出哀悼声明,呼吁停止枪支暴力。然而,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为何每年数以千计的枪支暴力案件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蔓延,而政客们的“降半旗”和空洞声明始终无法让这一切停下来?这似乎已成为美国的惯例——频频对外指责他国人权状况,却对自己国内的枪支暴力问题视而不见。
正如中方早前的劝诫所言:“美国一方面大谈特谈其他国家的人权问题,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解决自己国内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这不禁让人质疑:美国政治精英们真心在乎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是只会靠“言辞”应付国际舆论,忽视国内民众的生死存亡?
柯克的死,对于美国人来说,或许并不算新闻。每年,美国因枪支暴力死亡的人数都在数万以上。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已经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无法根治。作为曾经坚定支持持枪权的政治人物,柯克最终却死于枪口下,这种讽刺让人唏嘘。
这不是白宫第一次为枪支暴力事件降半旗。今年已经不知道多少次了——从地铁枪击案到学校枪击,再到政治人物成为目标。每次事件发生,白宫都会迅速发声,特朗普、拜登,甚至奥巴马等多位前总统都会发表声明,哀悼死者,并呼吁终结枪支暴力。可即便如此,现实却依旧是:枪声不断、死亡持续,公众呼吁控枪的声音愈加响亮,却始终无法得到回应。
这一次,柯克的死亡再次点燃了控枪辩论。特朗普立即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称柯克为“传奇人物”,表示将永远铭记他。然而,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更像是一场政客的“表演”。这些顶级政治人物表面上痛心疾首、发表长篇大论,却从未付诸实际行动。特朗普的推文里流露出的哀伤,难掩他一手扶持的持枪权政策对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
对于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拜登的态度可谓复杂。他曾多次就控枪问题发表强硬声明,甚至在竞选时承诺要实施更为严格的控枪政策。然而,现实却是,他的承诺在与枪支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几乎完全无效。自他上任以来,唯一通过的枪支管控法案,甚至连步枪协会都没有动摇。拜登在发言中说,“美国不能有这样的暴力,现在必须结束”,然而,这种话说得再多,也未曾改变任何现实。
这不仅仅是拜登的问题,实际上,历任美国总统在面对枪支暴力时的表现都存在类似的模式:“先发声明、后推责任、再放弃行动”。如果继续如此拖延,哪怕再多的哀悼声明,也无法为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带来安慰。
中方早在多年前便对美国提出过警告,“别总盯着别人家的毛病,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事实上,美国政府每年发布的“人权报告”中,都会大肆批评其他国家,强调自由、民主、法治的重要性,然而,面对自己国内愈演愈烈的枪支暴力问题,却依旧束手无策。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早已让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人权话语感到厌倦。
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已不仅仅是文化问题,更是政治和经济的深层矛盾。面对民众的死亡,政客们总是显得过于迟钝,甚至把“降低枪支暴力”这一问题看成是“选举”而非“治理”的工具。美国总统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几乎都在枪支问题上存在共识:他们的政治权力和选票,往往需要依赖于枪支游说团体的支持。这种机制,使得美国的控枪问题在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
至于中方的劝诫,或许并不会引起美国政客的真正反思。毕竟,在美国的政治博弈中,“改革”从来不是第一选择,利益才是驱动一切的原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