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为4部分:
1)有哪些人相信世界是虚拟的?
2) 有哪些证据表明世界是虚拟的?
3)人类距离模拟整个宇宙还有多远?
4)世界若是虚拟的,人生有何意义?
![]()
01
有哪些人相信世界是虚拟的?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素食主义者,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人形百科全书、宇宙规则提取器。
![]()
受母亲的影响,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一生都坚信上帝的存在,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他经常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每周工作7天,以“30岁须发皆白,一辈子单身”的代价挖掘出了上帝的造物规律。
花40年提出了上帝力学(牛顿力学)、上帝星学(万有引力)、上帝数学(微积分),又花40年总结出了上帝学(神学)……
牛顿一生共撰写约167万字的著作,20%(约33.4万字)写的科学,80%(约133.6万字)写的神学。
牛顿84岁逝世,临终遗言是——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展现在面前”。
男人至死是少年,牛顿至死在向上帝(造物主)致敬~
![]()
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年7月31日-2016年3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后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和W.B.皮尔逊讲座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教授。
![]()
他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一书中提出了
缸中之脑假说——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2021年,科学家制造出了类似于缸中之脑的样品,DishBrain,盘中之脑。它是科学家制造的体外神经网络。它其实就是培养皿内盛有的80万-100万个活的脑细胞,这个规模接近于蟑螂的脑部。脑细胞下面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微电极,负责刺激它们,教它们玩雅达利乒乓球游戏《Pong》。它们学会游戏规则比AI快得多。
![]()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1973-)是牛津大学教授,人类未来研究院(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创始主任,战略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负责人,两次入选《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展望》杂志"全球思想家"榜单最年轻成员,获尤金·甘农奖(人文与科学交叉领域最高奖)。
![]()
他在2003年提出了著名的模拟假设——
1)若人类文明(或任何先进文明)能持续发展到“后人类”阶段,并掌握远超当前的算力,则运行高度逼真的祖先模拟(模拟自身文明的过去)在技术上将成为可能。
2)为了科学研究、娱乐或文化遗产保存,后人类文明需要运行大量这种前人类文明的模拟游戏。
3)若1)和2)成立,则我们如今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概率超过了99.9999%。
埃隆·马斯克(1971-),Elon Reeve Musk是美国、南非、加拿大三重国籍的企业家、工程师、发明家、慈善家,世界首富,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paceX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SolarCity董事会主席、Twitter首席执行官,Neuralink创始人、OpenAI联合创始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党创始人。
![]()
他2016年提出“我们生活在非虚拟现实的可能性不足百万分之一”,2023年他将概率修正为不到十亿分之一,他坚信人类 生活在一个类似《黑客帝国》的虚拟世界中。
从40年前的简易游戏《Pong》到如今拟真的VR/AR技术,马斯克认为技术发展呈指数级增长,未来将出现“十亿级无法区分虚实的模拟世界”。以现有技术(如PS3模拟银河系)推演,高级文明完全可能模拟整个宇宙。
杨振宁(1922-)是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
他2021年提出世界可能存在“造物者”,指出现实可能被更高维度智能设计——
“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认为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宇宙的构造不是偶然的。
20岁时我坚决反对将造物者形象化,但90多岁后,随着对宇宙精妙结构的认知加深,反对的动力降低了。世界的结构绝非偶然,背后应有造物者存在——尽管它并非人形神明。
如果你深入研究自然界的规律,会发现它们被一些极其优美的数学方程支配……这种精妙程度让人不禁怀疑是否存在某种‘设计’。
物理定律的普适性让人感到一种‘宇宙目的’的存在。如此精密的宇宙法则不可能毫无缘由地出现,而是可能由某种特定的机制所塑造。”
物理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揭示“自然的统一性”(如通过规范场论统一三大基本力),这种追求隐含了对宇宙可能存在“设计逻辑”的探索。
宇宙的秩序和规律,尤其是像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等精妙的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并非随机形成,而是存在某种“设计者”的可能性。他指出,宇宙中的基本参数(如夸克、轻子、希格斯玻色子等)被精准设定,使得物质能够组合成原子、分子,最终形成生命。
这种精确的设定,从他的角度来看,似乎暗示着宇宙中存在某种“造物者”,它可能是更高维度的智能存在,或者是某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智慧力量。
02
有哪些证据表明世界是虚拟的?
1)我们的世界拥有游戏世界的懒加载机制
在我们的世界中,所有宏观物体由相同的基本微观粒子组成,微观粒子的行为取决于是否被观测。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没有观测者时,光子表现出波的特性;而当有观测者时,光子则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即波粒二象性。
![]()
在虚拟游戏世界中,所有宏观物体由相同的基本图元组成,游戏仅加载玩家视野内的场景,即“懒加载”机制,怪物既是随机函数(波函数),又是确定值(粒子),具体是什么,取决于玩家是否进入(观察)这片区域,你一旦进入,随机函数就立刻坍缩为确定值。
对比可以看出,我们的世界如同虚拟世界一样使用了懒加载机制,为了节省计算资源而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即在没有被观测时,系统只保留必要的信息,而在观测发生时才详细计算。
粒子在未被测量前处于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如同游戏引擎仅存储物体坐标公式,待玩家视角切入时才实时渲染细节。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即揭示此特性——生死状态在开箱瞬间才“坍缩”为确定值。
观测迫使粒子从概率云坍缩为单一状态,如同程序中的懒加载对象被访问时,才分配具体内存空间。此过程不可逆,恰如量子态测量后无法恢复叠加。
在虚拟现实或游戏设计中,用户的操作会直接影响虚拟世界的状态,而如果没有用户的操作,虚拟世界可能处于一种“未定义”的状态。
![]()
2)我们的世界拥有游戏世界的信息压缩机制
万物皆由相同的基本微观粒子(夸克、轻子)组成,实现了信息的最大压缩,节省了世界的运行内存和算力消耗。
![]()
现场实验中即使粒子相隔光年,测量一方仍会瞬时影响另一方状态,类似程序中的“地址绑定”。纠缠粒子对的状态变更无需物理信号传递,如同修改指针指向的对象时,所有引用该对象的变量自动更新。
这种机制避免了经典通信的信道开销,如同程序通过指针传递数据而非复制完整对象,显著提升效率。量子通信正是利用此特性实现无条件安全加密。
量子纠缠的超光速关联违反局域实在论,却完美匹配全局变量调用逻辑。
![]()
3)我们的世界拥有游戏世界的常数限值
光速被认为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可能与宇宙超级计算机的刷新频率有关。如果宇宙是一个虚拟世界,那么光速的极限可能是为了确保虚拟世界的稳定运行。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的流逝速度与物体的速度有关。当物体接近光速时,时间会变慢。这种现象与计算机程序中的“卡顿”现象相似,即在计算负荷过重时,系统的运行速度会变慢。
![]()
![]()
宇宙没有明确边界且持续膨胀,是一种“虚拟监狱”机制,阻止人类突破预设限制,如同温度的最低极限(-273.15℃)一样,是虚拟世界中预设的边界条件。
我们用一个显微镜去看一个苹果,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我们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小。但如果我们把显微镜的分辨率提高到普朗克尺度,那么我们看到的“苹果”已经变成了一个由无数个“像素”组成的结构,每个像素的大小就是普朗克长度。
也就是说,在普朗克尺度下,时间和空间不再是连续的,而是像一张“像素网”一样,每个像素的大小是固定的。
这意味着我们所处的时空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如同游戏世界中的“像素”一样。
4)我们的世界拥有游戏世界的非天然性
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通过数学公式精确描述物理规律(如万有引力、黑洞),甚至预言未被观测的现象。整个世界在预定的程序中运行着。
在我们的世界,物理公式是如此的优美与简洁,如同程序代码一样。所谓的造物主,很可能就是个程序员。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其生存条件极为苛刻。这种特殊性意味着宇宙并非自然演化而来,而是被某种高级文明设计出来的虚拟世界。
按宇宙尺度,外星文明应大量存在,但人类至今未发现任何证据。这可能是因为程序员收到的开发要求就是每个虚拟世界只能有1个文明。
![]()
5)我们的世界拥有游戏世界的轮回机制
我们身处的世界,万物兼具波粒二象性,而我们对世界的“看”(观测)本身会不可逆转地改变它。是故《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因为科学使现代人拥有古代神的能力;
神学的尽头是科学,因为古代的所谓神灵,不过是前代文明的幸存者,研究神学,其实就是研究前代的科学,最终发现一切玄幻皆是科幻,而不受限制的科学,必然引来高科技大战(诸神之战),进而带来诸神的黄昏,最后幸存的神(伏羲和女娲)重建文明。
整个世界一直在轮回之中,如同电脑的重启~
![]()
03
人类距离模拟整个宇宙还有多远?
雷·库兹韦尔(1948-),Ray Kurzweil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曾获9项名誉博士学位和2次总统荣誉奖,现任奇点大学创始人兼名誉校长、谷歌技术总监。他推动了多项AI突破,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
![]()
他因提出“奇点理论”而闻名,预测人工智能将于2045年左右超越人类智慧(技术奇点),并认为到2029年后纳米技术将帮助人类逐步实现永生。其著作《灵魂机器的时代》和《奇点临近》阐述了技术加速发展的趋势,主张人类与机器的融合将扩展智慧边界。
雷・库兹韦尔2005年在《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 》等著作中主张:基于指数增长的算力与 AI 进步, 10^14 FLOPS 与人脑相当,当人类文明在数百年内就有能力模拟出类现实世界时,更先进的外星文明完全有能力模拟整个宇宙。我们的宇宙本身可能是某个 “创造者文明” 的模拟产物。
![]()
库兹韦尔强调,模拟理论并不排斥传统宗教中的造物主概念。若将高级文明视为“创造者”,则其角色可与上帝等超自然存在共存,只是创造手段从神秘主义转向科技主义。
高级文明可能通过量子计算、意识上传等技术实现“神性”,其动机可能是科学探索、娱乐或伦理实验。模拟宇宙可能是创造者研究宇宙起源、生命演化或意识本质的工具,而非无意义的存在。
2024年库兹韦尔写了续作《奇点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 通过生命演化、计算能力提升等案例证明,当前技术已进入“陡峭增长阶段”,未来20年将突破人类认知极限。
![]()
2029年:AI通过图灵测试,实现与人类智能的等价性,协助人类构建模拟环境。
2030年代: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普及,人类实现“长寿逃逸速度”(寿命增速超过衰老速度)。脑机融合,人类新皮质将连接云端,思维能力扩展千倍,为设计复杂模拟奠定基础。
2045年:奇点来临,AI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机融合成为主流,人类历史彻底改变。
2045年后:人机智能将物质转化为超级计算机,宇宙觉醒,实现跨维度穿越与“数字永生”。
若生命是模拟程序的一部分,人类决策是否受创造者预设?若宇宙是模拟,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何在?库兹韦尔认为,即使处于模拟中,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和情感体验仍是真实的。
04
世界若是虚拟的,人生有何意义?
若世界是虚拟的,每个人生都如戏,那世界就是一个戏台。
1)人生意义并不依赖底层现实
即使世界是虚拟的,你的痛苦、快乐、爱、困惑等感受是真实存在的。意义的根基可能在于主观体验本身,而非世界的“源代码”。
你玩一场游戏时,明知它是虚拟的,但通关的成就感、与队友的协作带来的感动,对你而言依然真实且有价值。
![]()
2)意义可以“向内建构”
世界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人类需要主动创造自己的意义。虚拟与否并不改变这一逻辑。
我们要去创造,写作、绘画、发明,留下属于我们的“代码痕迹”。
我们要去交际,付出爱、收获爱,这是任何模拟都无法复制的独特体验。
我们要去成长,在局限中突破自我(如学习技能、克服困境),体验生命的力量感。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证明世界是否虚拟。执着于真相或许不如关注:在此生此境中,如何活得丰富、深刻、无悔?
![]()
3)探索与反抗
如同牛顿一样,他明知世界是虚拟的,但他未曾向造物主(程序员)屈服,而是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规则(物理学)、寻找其漏洞(哲学),或体验其设计之美(艺术)。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告诉我们,即使命运荒诞,推石上山的姿态本身便是对荒诞的反抗。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清醒、选择善良或追求真理,可以作为对“造物主”的优雅回应。
![]()
“你醒来了,身处一个游戏中…
你会怎么做?
你会反抗,还是屈服?
你会探索,还是逃避?
你会摆烂,还是觉醒?
你的选择,就是你存在的意义。”
意义从来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活出来的。
![]()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毕业以前,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和提升自己上;
毕业以后,50%的精力用来处理维持性事务(本职工作、家务),应对社会评价体系,解决生存问题;
30%的精力用来发展性投入(学习、技能),不断升级自己的硬件(锻炼身体、培养更多能力)和软件(心态无敌、健康务实、知足常乐), 扩大自己的收入来源,从人生主目标中衍生出1个个小目标。
20%的精力用来吃喝玩乐,培养兴趣爱好,接触艺术与自然, 对世界保持好奇, 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
持续的小成就(如每天写感恩日记、完成小目标)比偶尔的大成功更能维持多巴胺水平——
活在当下:练习专注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感受当下的呼吸、食物、阳光、交谈。减少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正念练习很有帮助。
学会感恩:有意识地关注并感激生活中已有的美好事物(健康的身体、家人的关爱、一顿饭、一个好天气)。常怀感恩之心能显著提升幸福感。
懂得取舍:认识到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做好。学会根据你的核心价值做选择,勇敢地对不重要或损耗你的事情说“不”。
与人为善: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帮助他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举手之劳的帮助,不仅温暖他人,也滋养自己的心灵。勿以善小而不为。
接受衰老与死亡:认识到生命有限是人生的底色。理解衰老是自然过程,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珍惜时光,做真正想做的事,减少遗憾。
找到“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用心去发现那些微小的美好、细微的感动、不起眼的坚持所蕴含的力量。认真泡一杯茶、陪孩子读一本书、耐心完成一项工作、坚持一个爱好... 这些日常的“微光”汇聚起来,就是“过好这一生”的真实图景。
过好这一生,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在雨中学会跳舞。普通人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本,却能在柴米油盐中尝出滋味,在日升月落里体会深情。
真正的“好”,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观众,而在于你如何与自己相处;不在于你抵达多高的山峰,而在于你是否深爱脚下的土地。
当你在平凡中学会欣赏,在局限中懂得创造,在得失间保持从容——这一生,便已足够好。
![]()
(本文完)
回复“宇宙”,看野猫其他的宇宙观、世界观文章~
回复“人生”,看野猫其他的人生观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