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苏联的政治天空被阴霾笼罩,高层权力格局陷入混沌,如暴风雨前的死寂。
每个人都清楚,即将到来的风暴会彻底改变苏联的政治版图。
仅仅三个多月后,苏共主席团特别会议上便发生了一幕,此事犹如在苏联政治核心区引爆了一颗炸弹,改变了苏联政治的走向。
那是一个看似平常的夏日午后,阳光透过克里姆林宫会议室的窗户洒在厚重的会议桌上。
苏共主席团特别会议筹备了一场午宴,这本该是于美酒佳肴间开展政治交流之所,却成了扭转苏联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
身为会议主角之一的苏联元帅贝利亚,怀揣着镇压东德起义的强硬方案,踌躇满志地步入会议室。
他步伐轻快,眼神中透着一贯的果断与强硬。
在他看来,凭借自己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手中的方案,一切都尽在掌控之中。
然而,贝利亚浑然不知,一场针对他的风暴正悄然酝酿。
秘密会议
在会议前三天,赫鲁晓夫秘密会见了包括朱可夫、马林科夫等七位重要主席团成员。
这次秘密会谈在一处隐蔽的场所进行,窗帘紧闭,气氛凝重。
赫鲁晓夫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向众人阐述了他所认为的党和国家面临的威胁。
而这个威胁的核心指向,便是贝利亚。
赫鲁晓夫列举了贝利亚在权力扩张、政策导向等方面的种种“问题”。
试图说服众人,贝利亚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苏联的稳定与发展。
经过长时间的研讨,他们终达成共识,决意付诸行动,以消除这一“威胁”。
6月26日,会议如期举行。
贝利亚踏入会议室,一眼便瞧见餐桌上摆放着自己所钟爱的苏呼米烤羊排,以及赫鲁晓夫特意为其挑选的斯大林窖藏美酒,他心中不禁悄然泛起一丝喜悦。
他习惯性地将象牙烟斗放置在餐盘的右侧,与周围的人随意地交谈着,等待着会议的开始。
然而,他旋即觉察到场中的氛围略显异样。
原本熟悉的同僚们,眼神中似乎多了一丝刻意的回避,笑容也显得有些僵硬。
贝利亚心中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突然之间,贝利亚惊觉,身旁的赫鲁晓夫竟不知于何时悄然消失了。
他猛地转头,才看到赫鲁晓夫已经隐藏在三米开外的窗帘阴影中。
贝利亚本能地感到危险,他下意识地把手摸向腰间,想要拿起陪伴了他17年的瓦尔特pp手枪。
而他这才陡然想起,赴宴之前,内务部以更换新式手枪为借口,已然顺利地取走了他的配枪。
瓦尔特pp手枪
贝利亚惊慌失措,猛地站起,身子刚好打落了放在餐桌上的象牙烟斗,美酒佳肴也在混乱中翻落。
这时,在外围走廊潜伏了37分钟的朱可夫元帅,收到了赫鲁晓夫发出的异常声响暗号。
他立刻带领特别行动组冲破了会议室大门,5名手持冲锋枪的禁卫军,统一将枪口对向贝利亚元帅。
朱可夫大步走上前去,神色冷峻,对贝利亚宣告罪名:“以苏联最高名义,逮捕叛国者贝利亚!”
贝利亚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他试图辩解,却被朱可夫的一声厉喝打断。
贝利亚被捕之后,相继被转移至三个关押地点。
在他的办公室,人们搜索到了所谓的证据——大清洗名单。
这份名单成为了贝利亚被扣以叛国罪的关键物证,很快,他被秘密处决,终年54岁。
贝利亚的落幕
曾经在苏联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贝利亚,最终竟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惨淡落幕。
贝利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苏联早期政治人物,领导研发苏联核武器,为苏联在冷战时期的核威慑奠定了基础。
他还纠正斯大林时期苏联的一些不当政策,致力于发展外高加索地区的工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
然而,他的势力在斯大林期间就已经于苏联秘密警察系统中根深蒂固,权力的过度集中让他成为了赫鲁晓夫晋升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赫鲁晓夫对苏联高层权力有着强烈的野心和规划。
斯大林去世后,他看到了权力重组的机会,而贝利亚庞大的势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他实现权力目标的最大阻碍。
为了扫除这个障碍,赫鲁晓夫精心策划了这场政变,将贝利亚从权力的巅峰拉了下来。
朱可夫站于赫鲁晓夫身后,其背后的缘由或许是多方面的。
比如说,他可能出于对苏联政治高层权力平衡的考虑。
贝利亚在秘密警察系统的势力过于庞大,已经打破了权力的平衡,朱可夫担心这种失衡会对苏联的政治稳定造成威胁。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或许承诺给予朱可夫更多的政治利益,在权力的博弈中,这也是朱可夫可能选择支持赫鲁晓夫的重要因素。
而马林科夫痛恨贝利亚的理由就更加直接了。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的政策深得民心。
他提出大赦百万囚犯,缓和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这两个主张让他在苏联乃至国际舞台上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支持。
然而,贝利亚签署的《关于恢复加盟共和国权力》这项法令,直接削弱了马林科夫的中央控制权。
马林科夫
感受到强烈政治危机的马林科夫,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选择与朱可夫、赫鲁晓夫联合,共同组织了这场针对贝利亚的秘密政变。
苏联英雄
朱可夫在政变前,就已经于乌拉尔军区挑选了两个近卫师。
这支部队的士兵训练有素,在苏联军队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他们在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对贝利亚的逮捕行动顺利进行。
而在贝利亚被处决后,朱可夫被授予了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在授勋仪式的全程,朱可夫的右手一直插于衣袋之中。
有人称,6月26日,朱可夫操作手枪时用力过猛致失误,卡壳产生的高温严重烫伤其掌心。这位苏联英雄元帅为掩伤痕,选择将其藏匿于隐蔽衣袋之中。
贝利亚的落幕,标志着苏联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
赫鲁晓夫通过这场政变,成功清除了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为自己日后的全面掌权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场权力斗争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政治舞台。
它引发了苏联内部权力结构的深刻调整,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远的不说,就说在外交方面吧!
贝利亚力求缓和与南斯拉夫关系,也随着他的下台而再次陷入紧张,这对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赫鲁晓夫在外交上的一些举措。
如与美国的冷战对峙、古巴导弹危机等,也使苏联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势。
1953年,苏联高层的这场权力斗争,就像一场复杂而残酷的棋局。
贝利亚、赫鲁晓夫、朱可夫、马林科夫等政治人物,于权力的棋局中各怀心思,为自身利益与目标展开了激烈角逐。
这场权力斗争不仅改变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联的历史进程,成为了苏联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
1、央视网 《1953年12月23日 贝利亚被处死》
2、贝利亚事件揭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4-22,共9页
3、剪除贝利亚是赫鲁晓夫策动的一场政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2年第1期35-49,共15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