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里刚放下肉,水一开,咕嘟咕嘟冒出来一堆灰不溜秋的浮沫,看起来怪恶心的。这玩意是脏东西吗?能不能吃?要是撇了是不是把营养都扔了?不撇吧,心里又膈应。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炖肉时的浮沫到底是啥,它到底是营养精华还是垃圾杂质,到底该不该撇?
其实这浮沫,是肉在加热的时候,随着温度上升,里面的蛋白质、脂肪、血水和一些杂质一起被“逼”出来的混合物。它就是肉里边那些不太稳定的东西,遇到高温后“跑”出来的一个综合反应结果。
![]()
你要是不撇,它就一直浮在汤面上,看着不咋干净,还可能让汤变得浑浊。但你要是撇了,又担心是不是把啥好东西给扔了。其实这事儿,还真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要想搞明白这浮沫到底要不要撇,咱们得先从它的成分说起。
肉在加热的时候,蛋白质会变性,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也会被释放出来,再加上肉里本来就有一些脂肪和组织液,这些物质在加热时就会和水一起形成一种泡沫状的物质,漂浮在表面。
这浮沫里边,确实含有一定的蛋白质成分,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不是一无是处。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啥“营养精华”。
因为这些蛋白质大多已经变性,口感差,而且混杂着血水和一些杂质,如果不清除,不仅影响汤的色泽,还会让汤喝起来带点腥味或者苦味,吃起来也不够清亮顺口。
![]()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大多还是留在肉里面或者溶解在汤里的。浮沫里的那点蛋白质,其实并不算啥“宝贝”。
再加上它里边可能含有一些脂肪氧化产物,甚至是一些肉在加工或储存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这些对身体没啥好处。所以从口感、卫生和营养的综合角度来看,这浮沫最好是撇掉,别心疼。
炖肉这事儿,自古就有讲究,老一辈人做菜,讲究“去腥去杂”,浮沫就是这“杂”的一部分。你看那些讲究的厨师,炖汤前都要“焯水”,目的之一就是让这些浮沫浮出来,再一勺一勺撇干净,这样炖出来的汤才清亮不浑浊,味道也更纯正。这不是讲究,是经验,更是科学。
![]()
不就是一点浮沫嘛,真有那么大影响吗?还真有。你要是炖一锅骨头汤,不去浮沫,汤的颜色会发灰,味道会带点腥,喝起来也觉得油腻不清爽。
而如果你在炖之前先焯水,再撇净浮沫,那汤色就清亮得多,口感也会柔和不少。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差别,更是味觉和体验上的提升。
从健康角度来说,肉在加热过程中,一些不利于健康的物质,比如嘌呤类物质,也会随着浮沫一起浮出来。尤其是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这部分浮沫更是要撇干净,因为嘌呤一旦溶进汤里,喝多了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这浮沫虽然看着不多,但对某些人群来说,还真是不能小瞧。
![]()
那到底该怎么撇才对呢?这里头也有门道。有些人图省事,水一开就直接倒掉,重新换水炖,其实这也不是最科学的办法。因为这样会带走一部分溶解在水里的营养成分,还会让肉质突然遇冷,收缩变硬,影响口感。
正确的做法是冷水下锅,慢慢加热,等浮沫浮起来后,用勺子轻轻撇净,再转小火慢炖。这样既保留了营养,又保证了汤的清爽。
![]()
还有一点很多人不知道,不同种类的肉,浮沫的多少也不一样。比如猪肉的浮沫就比牛肉多,而鸡肉相对少一些。这是因为不同肉类的肌红蛋白含量不同,肌红蛋白越多,浮沫就越明显。这也是为啥炖鸡汤的时候,浮沫看着没那么吓人,而炖排骨汤的时候,浮沫能堆成小山。
这浮沫也就是个“副产品”,它不是脏东西,但也别指望它有多营养。它就像是肉在加热过程中的一次“排毒”,把一些不稳定的成分排出来。
![]()
如果你追求汤的清澈和味道的纯粹,那最好还是撇掉;如果你真不在乎这些,或者就想图个方便,那不撇也问题不大,只是喝起来可能会有点怪怪的,口感差那么一丢丢。
炖肉时的浮沫,是肉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蛋白质、脂肪、血水和杂质的混合物,它不是毒,也不是宝。要不要撇,取决于你对口感和健康的取舍。
如果你是讲究人,想喝口清汤,那别心疼,该撇就撇;如果你是实在人,图个省事省时间,那不撇也无妨,顶多就是汤看起来没那么“讲究”。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