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血管领域的经典基石药物,β受体阻滞剂(BB)的临床价值历经数十载验证,核心机制在于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应用范畴包含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等领域,涵盖了整个心血管事件链。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三大研究再度聚焦这一经典药物BB,深入探索了BB在更细分人群的应用前景。借此契机,医脉通特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黄榕翀教授 接受专访,分享BB的临床应用要点与未来潜力,为临床医生提升诊疗水平提供指导。
医脉通:BB作为心血管的经典用药,在当下这个新型药物和疗法频出的时代,是什么让BB在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多个疾病领域仍保有重要地位?未来BB“老药新用”有哪些潜力方向?
黄榕翀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我们团队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聚焦于肥胖、高血压与HF三个方向,并以心律失常、冠心病、猝死与再血管化等作为主要终点。对于上述疾病谱,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可有效遏制疾病进展。因此,BB在防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抑制β1受体可实现“一药多效、一石多鸟”,包括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对肥胖患者的舒张压改善尤为显著)、降低心肌耗氧、改善HF状态、抑制不良心脏重构并提升舒张功能等。
从流行病学层面看,我国成人超重或肥胖的比例超过一半,高血压患病率约为三分之一,冠心病与HF患者规模亦以千万计。严峻的疾病负担决定了BB在临床中的广阔应用场景与核心地位,也提示临床在相关人群的治疗中应更积极、规范地应用BB。此外,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尤其在病因未明、难以区分是否由硝酸酯或交感兴奋所致时,加用BB往往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新冠后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窦性心动过速、心功能下降,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甲亢)等,BB亦能有效控制。
在ESC 2025会场,我与汪道文教授还就COVID-19后爆发性心肌炎的后续管理进行了讨论,强调以BB作为基础用药开展长期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总体而言,BB凭借其抑制交感的核心机制,在多种心血管临床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脉通:今年ESC会议HOT LINE3公布了多项探索射血分数(EF)轻度降低或正常的心梗后患者长期应用BB获益的研究(REBOOT-CNIC研究、BETAMI-DANBLOCK研究以及一项荟萃分析),去年ESC公布的AβYSS研究同样探讨了这个问题。您认为这些研究对中国医生的临床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黄榕翀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在我国,BB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顾虑。临床中对BB的应用共识包括三方面:其一为尽早用药,即需更早对交感神经兴奋状态实施干预管理;其二为延长用药疗程,即需保证BB应用的持续性;其三为足量用药,但针对“足量”的界定,即需达到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剂量这一观点,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在此背景下,稳定期患者应用BB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ESC及去年发表的BB治疗相关研究表明,对于EF保留的心梗后患者,即便症状缓解甚至EF轻度改善,持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琥珀酸美托洛尔。这也进一步强化了“BB是冠心病二级预防核心药物”的理念。
关于足量用药,针对不同人群,BB的用药方案有所差异。如对于HF患者,需从低剂量起始并逐步递增,剂量调整周期通常为3-5天,部分情况下可延长至1-2周。在患者病情控制良好后,仍需尝试逐渐增量,将患者的血压与心率维持在特定目标范围:老年患者心率应尽量控制在约60次/min,年轻患者可控制在约55次/min。 “足量用药”理念后续仍是BB治疗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亦为未来临床试验的重要方向。
医脉通:请分享您本次带到ESC会场的研究成果,以及参加此次会议的感受?
黄榕翀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我们团队为ESC 2025带来了数项研究,在此我尤为期望分享早发冠心病这一重要议题。早发冠心病的治疗和干预需提前实施,针对高危人群,需强化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管控,包括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因素,以及亦可能成为新的代谢相关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在此背景下,通州队列人群研究数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线索。目前,我们所汇报的内容尚属初期探索性研究成果,期望与更多研究团队开展合作,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本次会议中,我们也观察到,研究焦点已从疾病治疗阶段逐步转向预防阶段。基于此,作为心内科医生,我们更应积极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总结
BB以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为核心机制,一药多效,是高血压、HF、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经典药物,其应用亦覆盖偏头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新冠后窦性心动过速与心功能下降、甲亢等多种防治场景。此次ESC多项研究强化了BB作为长期治疗核心药物的理念,其中“足量用药”仍是核心议题。未来BB仍具广阔潜力,期待后续围绕个体化与精准用药,探索更加科学的守护心血管健康的方式。
专家简介
黄榕翀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在美国Mayo Clinic、美国Burnham研究所学习进修。入选2019年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计划、2023年北京市卫健委高级公共卫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项目
主要从事复杂心脏病介入诊疗,建立“通州队列”,开展肥胖对心血管病预后与干预研究、医患共同决策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兼任FACC、FESC、国际医患共同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慢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