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永浩在西贝按下会员积分的“好评信号”,几小时后就用“几乎全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的微博吐槽,将自己与西贝拖入舆论漩涡。
这从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而是“吃的真相”之争:人均166元的菜品没了现做菜的热气,“预加工”与“预制菜”定义成罗生门,餐饮行业的效率狂欢,早已撞上消费者的味觉焦虑。
有人赞西贝开放后厨是“清流”,却忘了消费者要的从不是“自证清白”,而是“提前知情”。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工业化餐饮与消费知情权的交锋。当“锅气”成稀缺品、“烟火气”变营销话术,餐饮初心该是效率流水线,还是让食客吃得明白的诚意?
而罗永浩的吐槽,或许只是预制菜餐桌革命的开始。
![]()
“真还传”主 角遇上西北菜巨头 ,
杠上了!
9月10日,罗永浩一行人在西贝聚餐,原本看似平常。
他们点了包括招牌羊排、牛肉土豆条在内的15道菜品,消费总计830元,在西贝的客单价体系里属于常规水平。
据西贝后续公开的监控记录显示,用餐结束离店前,服务员主动上前询问用餐体验,罗永浩及其同行者给出了“挺好”的正面回应,甚至还配合完成了西贝会员积分的累积操作。
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几小时后,罗永浩的微博账号突然更新了一条动态,文字里满是不满:“今天在西贝吃饭,几乎全是预制菜,又贵又恶心。”
![]()
▲图源:微博
截至当晚,,引发无数网友围观讨论。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冲击,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他的态度带着几分困惑与强硬。
在西贝内部会议的公开片段中,贾国龙提到:“如果顾客觉得菜品不好,我们西贝一直有‘不好吃就退单’的承诺,当时为什么不提?吃完攒积分,转头就骂‘恶心’,这已经超出了正常消费者反馈的范畴。”
更核心的分歧,集中在“预制菜”的定义上。
贾国龙特意搬出2024年3月由六部门联合发布的《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其中明确规定,预制菜需满足“在中央厨房完成全部制作流程,门店仅需加热即可出餐”的标准。
为了进一步自证清白,西贝还宣布开放全国所有门店的后厨,邀请消费者、媒体随时进店监督,试图用“可视化烹饪”打破公众对“预加工=预制菜=不新鲜”的固有认知。
但罗永浩显然不认可这套说法,他在后续的直播中补充吐槽:“当时上桌的所有菜都是温吞吞的,没有现做菜的热气,尤其是羊排,咬下去有股隔夜重烤的腥味,这和我印象里现烤羊排的香味完全不一样,说不是预制菜谁信?”
双方各执一词,原本简单的消费纠纷,逐渐升级成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与行业标准的公开辩论。
![]()
悬赏10万vs三连“一定会起诉”
舆论发酵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1日晚,罗永浩再次出手,这次他直接将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
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悬赏令”:“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采信证据,只要能证明西贝门店售卖的菜品符合预制菜定义,一经核实,奖励10万元现金。”
![]()
▲图源:微博
悬赏令一出,立刻点燃了网友的“侦探热情”。
不到24小时,就有美食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是一个印有“西贝天然派”字样的包装袋,袋子上标注着“小牛焖饭牛肉包熟肉制品非即食”。
这条内容迅速被转发到各大论坛,成为罗永浩阵营的“首张疑似物证”。
面对这一质疑,西贝的回应速度也很快,他们表示:“这个‘小牛焖饭牛肉包’是我们去年测试新品时使用的原料包,属于早期试验产品,早就已经停产,目前门店里没有任何菜品使用该原料,所谓的‘证据’根本不成立。”
尽管西贝作出了解释,但这场“全民找证据”的行动,还是撕开了餐饮行业的一块遮羞布——如今很多连锁餐厅都依赖中央厨房进行预加工,可消费者却很难分辨哪些菜是现做、哪些是预制,这种信息差让不少人感到不安。
就在证据之争陷入胶着时,贾国龙的态度变得愈发强硬。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三次强调:“罗永浩一定会被起诉。”在他看来,消费者可以对菜品提出差评,这是正常的消费反馈,但罗永浩作为拥有1800万粉丝的公众人物,用“恶心”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词汇评价品牌,已经构成了对西贝商誉的诽谤。
![]()
▲图源:视频截图
“他不是普通消费者,他的一句话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给我们的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失,我们必须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面对西贝的起诉威胁,罗永浩丝毫没有退让。他在直播中直言:“我不是在针对西贝这一家企业,而是想借这个案例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不过,在争论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达成了共识:大部分网友表示,不管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都应该主动、准确地标注预制菜菜品。
毕竟,消费者不是天生反对预制菜,毕竟预制菜也有方便、快捷的优势,大家真正反感的是被蒙在鼓里,花了冤枉钱还被当作‘冤大头’。
![]()
预制菜狂飙!
万亿市场背后的信任危机
罗永浩和西贝的这场争论,之所以能引发全民关注,本质上是因为预制菜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却又始终笼罩在争议之中。
![]()
▲图源:微博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同比增长34.2%,行业正从高速扩张期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统计,2025年这一规模已突破6500亿元,同比增长率超30%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6000亿元,而连锁餐饮企业的预制菜使用率更是超过了60%。
换句话说,西贝并非个例,中央厨房统一加工、冷链配送至门店复热,早已成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连锁品牌的“标准操作”,甚至不少中高端餐厅也在悄悄使用预制菜。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餐厅选择预制菜?
答案其实很现实——降本增效。在当前餐饮业租金、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预制菜能为餐厅节省大量开支。
贾国龙也曾在公开场合坦言,西贝其实尝试过全现做的“功夫菜”模式,“当时我们要求所有菜品必须在门店现切、现炒,虽然口感得到了不少顾客的认可,但成本太高了,一道菜的制作时间比预制菜多了3倍,人力和时间成本根本撑不起规模化发展,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然而,餐厅的“效率崇拜”,却与消费者的“味觉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消费者反馈的核心痛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风味层次感缺失”,预制菜的调料味往往比较重,却少了现做菜的“锅气”;二是“肉质老化”,很多预制肉品经过反复冷冻、加热,口感变得柴硬;三是“调味工业化”,不同预制菜的味道容易出现“同质化”,缺乏特色。
那么,预制菜真的就只能在争议中发展吗?
其实不然。行业数据显示,主动标注预制菜的餐厅,消费者复购率比隐瞒使用的餐厅更高。
数据印证了一个简单的商业真理:在信息高度透明的当下,“坦诚”反而能降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成本。
西贝在此次事件后,也推出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比如针对罗永浩提到的争议菜品,专门制定了“罗永浩菜单”,在菜单上详细标注每道菜的加工流程,还承诺每月举办“后厨开放日”,邀请消费者近距离观察菜品制作过程。
这些举措虽然是被动应对,但也体现了品牌在透明化上的尝试。
美食的核心永远是人,是制作者对食材的敬畏,是对口味的用心,也是消费者对生活的热爱。
预制菜也好,现做菜也罢,只要能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心、吃得开心,就是好的美食。
当预制菜能光明正大地走上餐桌,当每一道菜的‘出身’都清晰可查,当餐厅不再需要用‘套路’留住顾客,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熟。”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平息,但它带来的影响却会持续存在。这场始于餐桌的争议,或许正是中国预制菜产业走向规范、中国餐饮业走向成熟的起点。
参考消息:
红星新闻:《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将会起诉罗永浩》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