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8年的德国,堪称人间地狱。盟军的轰炸将大多数城市夷为平地,1200万难民无家可归。工厂停工,商店空荡,黑市成了唯一的生存渠道。
成年人每天只能分到1550卡路里的食物,还不到正常需求的一半。许多人为了一顿饭就去帮占领军干活,尊严在生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海因里希住在柏林西部的一间破旧公寓里,已经六十多岁的他早已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每天他都要排几小时的队,只为领取那点勉强果腹的食物配给。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那封改变一切的信件送到了他的手中。
邮递员最初以为是个恶作剧,谁会从中国给一个德国老人寄钱呢?两国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往来,中国自己也正处于内战的水深火热之中。
海因里希颤抖着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国际汇款单。
金额栏里写着一笔对他来说堪称天文数字的款项:500美元。在1948年,这笔钱足以在德国购买一套不错的公寓,或者让一个人舒舒服服地生活好几年。
当他看到汇款人信息时,眼睛瞪大了。那不是他想象中的某个国际救济组织,而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他曾经熟悉的中国学生的名字。
时间回到192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许多有志青年选择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有朝一日能报效祖国。
这些留学生中,有一位来自江苏的年轻人叫王承书。他天资聪颖,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来到柏林工业大学攻读机械工程。
海因里希当时是该校的教授,专门指导外国学生。他对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青年格外关照,不仅在学习上倾囊相授,还在生活上给予了许多帮助。
当时德国社会对中国学生存在一定歧视,但海因里希始终一视同仁。他经常邀请王承书到家中做客,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王承书毅然决定回国参战,为祖国的抗战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临行前,海因里希特意来送别,两人相约战后重逢。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十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德国和中国成了交战国。通信完全中断,两人失去了所有联系。
王承书回国后加入了兵工厂,为抗战生产武器装备。海因里希则因为反对纳粹政权,被剥夺了教职,只能靠打零工度日。
战争结束后,王承书多方打听海因里希的消息,但德国一片混乱,寻人如同大海捞针。直到1948年,他才通过一位瑞士朋友辗转得知老师的下落和困境。
当时中国自己也处在内战之中,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通过特殊渠道汇往德国。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和德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际汇款极其困难。王承书托了在香港的朋友,几经周折才将钱汇出。
他附上了一封简短的信,信中写道:“尊敬的施耐德教授:得知您安好,甚慰。区区薄款,聊表心意。望保重身体,他日再聚。”
这封信走了整整三个月才到达柏林。当海因里希读到这些文字时,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不禁老泪纵横。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时代背景。1948年,中国正处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物资极其紧缺。能够拿出这样一笔巨款,对王承书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
另一方面,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在国际社会上备受孤立。许多国家都对德国人采取排斥态度,很少有人愿意向他们伸出援手。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中国人向曾经的敌人伸出援手,展现出了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这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情谊,更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守。
这段往事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揭示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早在1920年代,就有一批中国学子远赴德国求学。
这些留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物理学家周培源等。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为中德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
即使在二战期间,中德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民间仍然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在战后得到了延续,为1972年中德建交奠定了一定的民意基础。
海因里希后来得知,王承书为了汇这笔钱,卖掉了自己心爱的藏书和实验仪器。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
战争结束后,德国经济逐渐恢复。海因里奇重新回到大学任教,他将这段经历讲给学生们听,教育他们要怀有感恩之心,要超越国籍和种族的界限去看待他人。
1970年代中德建交后,海因里希曾试图寻找王承书,但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最终未能取得联系。这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从更广的视角看,中德两国虽然地理位置遥远,文化差异巨大,但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可能。这种民间的友好交往,往往是官方关系改善的先声。
当今世界依然充满各种隔阂与对立,但这个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用国籍和立场去简单定义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那颗跳动的人心。
海因里希至死都不知道,王承书在汇款后第二年就因积劳成疾去世了。那笔汇款不仅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回报,更成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最后馈赠。
在战争与和平的交错中,总有一些东西比政治更持久,比仇恨更有力。这些东西或许不常被记载在史书里,却永远铭刻在经历过的人心中。
参考:70年前,德国曾安置上千万难民|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