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边是我们与嗡嗡作响的蚊子苦战不休,一边又亲手“吃掉”了我们最强大的盟友。
原来,有这么一种生物在水下蛰伏八年,每年能消灭数千只蚊子幼虫,是名副其实的“蚊子杀手”。
但这个本该是人类对抗蚊患的最后防线,却摇身一变,成了被食客追捧的“网红美食”,这是怎么回事?
与蚊子的争斗
一场秋雨一场寒,可天凉爽的同时,便是蚊虫最喜欢的时候,尤其是在雨过天晴之后,潮湿的环境更成为了蚊子们的“天堂”。
不知不觉中,一个红肿瘙痒的“大包”就悄无声息的被蚊子留下,为此,人类和蚊子早就展开了“殊死搏斗”。
各种电蚊拍、驱蚊液、蚊香、驱蚊手环等等都试过,但都无法抵挡蚊子咬人的行为,而且这些方式都不是长久之计。
像蚊香、驱蚊液等,由于一些无良商家推出的劣质产品,就导致长期使用对人体造成伤害。
其实,之所以人们讨厌蚊子,有很多原因,除了前面我们说的瘙痒和“大包”外,还有就是蚊子的阵阵嗡嗡声在夜间尤为明显,干扰我们正常睡眠。
你想想看,第二天你还要上班、上学,更害怕出现的场景就是第二天你要去考试,而蚊子就这样闯入了你的世界中。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让人害怕的一点就是你不确定这些蚊子是否有“病毒在身”。
因为早在7月,广东就已经出现了肯孔肯雅热病例,这是一种以发热和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而传播途径便是蚊子。
为此,在广东、贵州、福建等地早已经开展蚊媒消杀行动,广东多地也已经开展了蚊媒传染病疫情处置。
当然,除了肯孔肯雅热外,还有黄热病、疟疾、丝虫病、登革热都能被蚊子传播,甚至还有死亡风险。
其实,自然界中早就安排了很多吃蚊虫的动物,比如蝙蝠、壁虎、食蚊鱼等等,当然,还有我们专家放出来的好蚊子。
但还有一个低调又实用的“除蚊队员”,它们藏在水底,靠吃蚊子幼虫来控制蚊子数量,这就是水虿,也就是大家更熟悉的蜻蜓幼虫。
水下“蚊子杀手”的秘密身份
水虿几乎一生都泡在水里,池塘、溪流、湖泊,只要有水草和泥沙,就可能藏着它们,而这些地方更是蚊虫出没的地方。
它们的样子并不显眼,身子多是深绿色或褐色,趴在水草或淤泥里,很容易被忽略,可别小看了这种虫子。
它们有一招独门武器:嘴部的下唇能像弹簧一样猛地伸出,把猎物钳住,蚊子的幼虫孑孓是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每天能捕捉大量。
和很多昆虫相比,水虿的“童年期”特别长,快的几个月,慢的甚至要八年才能羽化成蜻蜓。
在这段时间里,它们要面对鱼、鸟等天敌,还要熬过水污染的威胁,虽然环境艰难,但正因为它们长时间待在水里,所以有能力吃掉成千上万只孑孓。
研究显示,一只水虿一年能消灭数以万计的蚊子幼虫,有水虿的水域,蚊子数量能减少两三成。
而等它们变成蜻蜓后,捕食力更强,能在空中精准猎杀蚊子,是真正的天然“蚊子克星”。
生态平衡的断裂与代价
不过,水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在一些地方,它们反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食材,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有长期食用的习惯。
因为肉质细嫩、炸后酥脆,每年五六月份,正是水虿最肥壮的时候,不少人会大规模捕捉。
正是如此,本来能帮人类控制蚊子数量的生态卫士,却成了有价可卖的经济商品。
水虿数量一旦被大量捕捉,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水虿从卵到成虫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本来恢复速度就慢。
如果野生种群被过度捕捞,就会留下很大的空缺,少了它们,原本被控制住的蚊子数量就会迅速反弹。
更严重的问题在生态系统,水虿是水中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如果它们消失,很多依赖它们的生物都会受影响,水体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比如,水虿减少后,藻类可能会缺少天敌,导致过度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甚至出现恶性循环。
到最后,人们不仅要面对蚊子越来越多,还要承担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相比之下,一盘餐桌上的炸水虿根本不值这个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