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省建置缘由考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平原省,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会新乡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领导。它由山东省的西部、河南省的北部、河北省的南部组成,共辖6个专区( 新乡、安阳、濮阳、聊城、菏泽、湖西) ,58个县 ( 市)1,新乡、安阳两个省辖市,一个矿区( 焦作工矿区) ,共1 500万人( 1952年底人口1 776万人)。
建国初期,一个地方高级政区的突然设立,其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政区划分是怎样的等问题,都是中国政区研究中颇值得研究的问题。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较少,关于平原省记载的论著主要有《中共平原省简史》(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河南省大事记( 1949. 3—1990. 12) 》(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新乡市志》( 新乡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其中第一部是比较详细的论述专著,后两部论著都是部分粗略记载,但这都是记实性的资料,没有深入探讨分析问题。此外就是一些领域的专门研究,主要有政治、农业经济、治理黄河等方面。对平原省建置缘由的探讨,四川大学肖东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平原省废立始末》有所论及,但笔者认为,其对建置缘由探讨不够,而一个省级政区骤建的缘由又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此问题及平原省建置初的政区范围,试作梳理。
一、设置平原省的原因
1949年5月,华北完全解放,但解放区所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平原省从建立到撤销(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的整个过程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对新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变动的阶段。此阶段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但在建国伊始,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仍面临严峻形势,新中国需要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建设。这正是推动平原省建立的历史大背景。
( 一) 平原省区域建设的需要
1. 军事上,敌特、反动会道门、土匪等反革命势力尚未彻底肃清。
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前,国民党的大陆统治虽然遭到重创,人民民主专政正在各地建立,但此时“国民党还遗留下一大批分散的武装股匪 、反动党团骨干和各种特务分子”对新生人民民主政权进行破坏。
同时,这一地区处在原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边陲,文化落后,而国民党又利用这里解放较晚的空隙,有计划地布置了武装匪特,组织反动会道门,潜伏骚扰,破坏生产。据当时粗略统计,国民党在此地区遗留和潜伏的政治土匪约400股5 000余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约6 000余人,敌伪还乡人员137 000余人,封建会道门3百余种,会众约100多万。此外,国民党逃至台湾后,还不断派特务潜入这个地区进行破坏活动。
2. 政治上,部分地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
平原省建立前,此地区土地改革正在进行,这给当时经济建设带来很大不便。建制前平原省地区可以分为三个区,即老区、半老区、恢复区、新区。
其中,拥有人口约1 000万的老区、半老区,在1947年已全部进行土改,平分了土地,但“大部分尚未发土地证( 原冀鲁豫区发土地证者只占结束土改村6% ) ,约有30% 的村庄或多或少地存在土改遗留问题,约有10% 的村庄尚未结束土改”。而在“约有218万人口的恢复区,土地亦大体平分,但土改不彻底,地富漏网户较多,贫雇农窟窿户较多”。因为此地区“还有18万人口的恢复区没有结束土改,封建主义 力量仍阻 碍着农业 生产力的 发展”。此外,“全省尚有282万人口的新区未进行土地改革”。这些情况都亟待解决。
按照共产党的政策,国民党留下的数万军政人员要由人民政府包下来,“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着吃”。因此,在老区、半老区、恢复区结束土改,彻底完成新区土改,建立广大农民的个体经济,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去贯彻落实,这是建立平原省的重要政治原因,也是新建平原省的一项主要任务。
3. 经济上,工农业生产亟待恢复。
新乡市为豫北重镇,处于平汉、道清两铁路的交叉点,卫河横贯其中,工商业较为发达,为晋东南及豫北各县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但鲁西、豫北大部分地区又是兵家长期争夺的地方,自日军侵华以来,“一直是各种力量斗争之战场,遭受了长期摧残,疮痍未复,人民普遍贫困”。
日军侵占新乡期间,曾大肆破环。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将新乡作为进攻华北解放区的重要基地”,再加上常年战争,“致使工商业纷纷倒闭,工人大批失业,把一座比较繁荣的新乡,变成了一座死城,人口由14万骤减至5万余人”。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了道清铁路西段、平汉铁路新乡段,恢复了船业,打通了卫河航运,修复了联通新乡的主要公路,使货物畅销各地,工业原料源源而来,从而为建设新省会创造了条件。
( 二) 治理黄河的需要
黄河乃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达5 464公里,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它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称谓,脆弱部分就在中部,即中原河南地区。解放前,黄河决口泛滥多达1 500多次,较大改道有26次之多。同时,在黄河“豆腐腰”河段,还有沁河、汶河、运河、卫河、漳河等46条河流交叉纵横,如治理不力,水患极易发生。解放前由于长年对黄河疏于治理,“十年九决”的悲剧屡屡发生,给沿河群众带来巨大威胁。但如治理得当,华北大平原则能得水利之益,成为新中国的粮仓。
治理保护黄河的重要性已十分明显。建立平原省,使其与河南省南北两岸共治黄河,可以迅速取得成效。同时,平原省还与山东联合治理黄河下游,更体现了平原省的“中间”与“中坚”作用。之所以将山东的聊城、菏泽与湖西划归给平原省,正是为了联合治理的需要。《山东黄河大事记》记载:
山东、平原河务局联合通知河西、齐禹县黄河修防段划归山东河务局管辖。
山东省人民政府通知称: 接黄委会函转中央水利部转发政务院水字第一号令,决定将黄河水利委员会改组成流域性机构,所有山东、平原、河南三省之黄河河务机构。统归黄河水利委员会直接领导,并仍受各省人民政府之指导。
建立平原省,使中贯全省的黄河“豆腐腰”河段得以全面治理,是一个正确而有力的决定,有评之为“乃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英明决策”。因此,在河南、河北、山东结合部设立平原省,除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支援前线和恢复生产的任务外,还有一项十分艰巨的治理黄河的任务,需要平原省动员辖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是推动平原省成立的关键原因之一。
( 三) 华北人民政府区划调整的需要
1948年以后,中共在内战中取得最后胜利已基本成为定局,筹建中央人民政府已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历史转折点,华北人民政府4对如何建立新中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探索,从而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打下坚实基础。“华北人民政府‘为行将诞生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作了部分的准备”。在学界,对“华北人民政府以其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殊关系而‘独具特色’,被誉为‘共和国雏形’”5这一观点是有共识的,华北人民政府政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为便于管理,区划调整是必然之举。
毋庸置疑,平原省所辖政区,就是政区整合的结果。此外,就当时解放情况来看,黄河以北地区是先解放的,“1949年5月,华北完全解放,这一地区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华北人民政府建立与平原省成立的联系就显而易见了。张利民先生《“华北”考》一文中对“华北”定义到:
内战后期,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其后再并入一些较小地区建立起来的华北人民政府,大体包括当时的河北、山西、绥远、察哈尔、平原省及北京、天津市。华北地区东临渤海,西接黄河,位于西北、东北、华东、中原等区的中心枢纽位置。
此可看出,华北位置十分重要,新乡等地位置更甚。豫北地处中原,连接南北,但却是原河南省的辖区,而华北人民政府却不包括黄河以南的河南地区。按照古人“山河形便”的区域划分原则,新乡等地区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原属区域内,比划归中南人民政府更便利。此外,新乡市等地区距河北省、山东省政治中心较远,不易管理,成立一个省级建制似乎更可取,所以,平原省的建立就被提上议程。平原省的成立是华北人民政府建制上的探索,更是中央政府对建国后政区建设的一次探索。
( 四) 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影响
国民政府建置区域内,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过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和解放区。在这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建立人民政权,成为革命力量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从平原省所辖范围看,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对平原省的建立有着很大影响,最后平原省“系由冀鲁豫、太行、冀鲁三个区域所组成”。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的主要抗日根据地如下:
表 1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主要抗日根据地概况表
资料来源: 根据徐象平、杜英等《中国历代政区沿革》(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349 - 350 页) 统计而成。其中,山东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应与平原省人民政府档案中记载的冀鲁、太行根据地区域对应。
从表1可看出,1944年5月,冀鲁豫与冀南两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平原”两字首次被提出。同时,在中共中央平原分局成立前,1941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将全省划分为6个区,其中鲁西区于7月并入冀鲁豫区,从后来的平原省政区图可以看出,山东西部聊城即属鲁西地区。而1945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的成立,更奠定了此地区的政区发展。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华北具有特殊意义。从现实情况看,建国后,中共中央委员会的移驻及开展工作则为华北地区带来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变契机。为便于管理,华北地区必须重新整合自己的区划。顺理成章,此地区抗日战争时的政权建设就转化为建国后的行政构建,平原省的行政区域也在此规划之中了。所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对后来平原省的行政区划影响最为直接。
平原省的成立原因,不仅是本身区域建设和治理黄河的需要,还有华北人民政府的需要与抗日根据地的影响。不管从政治、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来考虑,都需要建立一个有力的政区来恢复与发展其本身,同时,更是促进整个华北区域发展的有力保障。综上可得,在当时平原省的成立是迫在眉睫的。
二、平原省的政区建置
新乡市是华北人民政府的南大门,就建国后的局势来看,在新乡地区建立省级行政区是保障华北地区,甚至是中央政权政治、经济稳固的重要条件。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 “华北已全部解放,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本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各行政公署。于鲁西南、豫北、冀南衔接地区成立平原省。”1949年8月12日至15日,中共平原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菏泽召开,指出: “根据中央和华北局决定,平原省委会现在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华北完全解放和全国即将完全胜利的结果。”平原省成立了,位于晋、冀、鲁、豫、苏五省的结合部,是华北和华中解放区的纽带,省会设在新乡市。但需要注意的是,新乡专署的驻地却是焦作( 工矿区) ,而省会驻地是在新乡县城。在1949年9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将政区建制进行了调整,目的是“适应今后和平建设局面实现本省建设任务简化机构,加强领导”。其具体建制如下:
表 2 平原省具体的行政区划
资料来源: 上表根据《平原省行政概况统计表》( 1949 年 8 月 24 日和 1949 年 12 月 17 日,收录于平原省人民政府档案《平原省政府关于全省行政概况统计表》文件中,河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 J035 - 01 - 0002) 、《华北人民政府通令·为重新调整政区划的通令》( 1949 年 8 月 1 日,收录于平原省人民政府档案《华北人民政府关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与机构设置》文件中,河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 J035 - 04 - 0002)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平原省简史》(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1 - 2 页)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大事记( 1949. 3—1990. 12) 》(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600 页) 统计而成。
在辖县数的最后一列里,总计是56个县。同时在《中共平原省简史》里,尽管其总述里是58个县,但后边具体内容里却是56个县,其中安阳专区写为6个县,为本书计算错误; 在菏泽专区里,《中共平原简史》记载的是7个县,没有将鄄城载入,但笔者结合平原省档案资料和《河南省大事记 ( 1949. 3—1990. 12) 》发现,《中共平原省简史》少统计了鄄城,故菏泽专区应为8个县。另参见《平原省人民政府通令》知,原来辖属新乡专区的原武、阳武县于1950年3月13日合并为了原阳县,而辖属安阳专区的漳南县于1949年10月28日被撤销。所以到最后平原省辖县数量为56个。
从表2可以看出,平原省在成立后,各个专区所辖县数量是逐渐减少的,由最初的78个,降到56个,最终趋稳定。平原省各个专区不断变动,尽量整合以达到最合理方式。这恰恰反映政区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优化的过程。
平原省辖区很多地方举行了庆祝活动。首先是省会“新乡市庆祝平原省成立大会筹委会,九月一日又召开了第二次筹委扩大会议,对大会的各项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庆祝大会决定于九月四日举行,党、政、军,及工人、学生、市民等均将参加”,“新乡市各界两万余人集会,热烈庆祝平原省成立,大家一致表示: 大力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为完成平原省的建设任务而努力”。此外还有许多专署的地方县市,如莘县为迎接建省新任务,也于1949年8月11日举行了干部会议。平原省的建立是中央的决策,更受到许多地方的欢迎,其地位可以明显地看出。建立伊始,平原省即开始了各方面的恢复与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结语
放眼历史,古时的行政区划因社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不同,所面临的情况较为单纯、原始。而现今进行行政区划须兼顾经济区域、地理条件、历史沿革、风俗习惯、民族分布、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其实,平原省建立后在治黄、地区管理、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建立平原省的目的,它的建立使该地区政区建设也得到逐渐完善,但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却骤然废除,其中缘由也是值得探讨的,囿于篇幅,另作论述。(节选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平原省废置缘由考
1952年11月22日,《平原日报》头版刊发的一则消息: “本报自创刊三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帮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使报纸在推动各项实际工作中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现因平原省建制撤销,《平原日报》亦随之于11月底停止发行,希各地读者自十二月份起,分别订阅《河南日报》《河南大众报》及山东《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报》,以便通过报纸,继续指导工作为盼。”这则消息预示着1949年8月1日刚建置的平原省将要被撤销,建置3年即突然废置,其原因是值得探讨的,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较少,关于废置原因除在《中共平原省简史》、四川大学肖东辉硕士论文《平原省废立始末》有所论及外,其余则无论及。作者在《平原省建置缘由考》中曾探讨过平原省的设立,兹对平原省的忽废缘由试作梳理。
一、平原省的撤销
1952年11月15日,中央决定正式撤销平原省。当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改变大行政区人民政府( 军政委员会) 机构与任务的决定》《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关于增设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这些决议认为,“为了适应一九五三年即将开始的全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加强《中央人民政府对各项工作领导》和加强省、市人民政府的组织与领导责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在政权建设工作中的一次巨大的建设性的改进,而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又都需要恢复原来建制,决定撤销平原省建制”。
事实上,在这些决议未公开之前,平原省委已接到中央和华北局关于撤销平原省建制的指示。1952年11月11日,省人民政府称对撤销平原省建制,本府全体人民一致认为这是非常合乎时宜的、正确的措施,表示热烈拥护,并保证做好一切工作。到此时,平原省就已经决定即将被撤销,但工作必须移交完成。1952年11月19日,在平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结束移交工作会议上指出: 平原省将采取的是“以座谈方式进行交接 ( 因山东未来人,只向河南移交) ,在财经、政法、城工各组及各专、市基本情况等做了介绍”。平原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平原省的命令是在1952年11月24日发出的。政令认为:“撤销平原省建制,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这是适应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正确措施。全省工作人员应当热烈地拥护中央的这一主张,努力把一切工作做好。”
平原省要被撤销时,各地也表现出了一定反应。像菏泽、濮阳等地都响应中央号召,“提出拥护中央关于撤销平原省建制的决议”的口号。1952年11月21日,平原省下达撤销本省建制命令; 11月30日,平原省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平原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12月1日起停止使用职权,所属地区分别划归河南、山东领导”的决议。
二、平原省废置原因
1952年12月1日,《平原日报》发表《中共平原省委告全体党员书》,号召坚持拥护中央撤销平原省建制的决议,在山东、河南两省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创造更大的胜利。1953年2月28日,平原省结束移交工作办事处完成任务,宣布撤销。省直机关干部大部分到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各部工作,一部分到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工作。平原省仅仅存在了3年4个月,作为地方高级政区,平原省骤建忽废,其间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是耐人寻味的。
( 一) 撤销建制与缺乏中心城市有关
平原省的撤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缺乏中心城市1。确切地说,当时缺乏的应该是一个人口较具规模、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这些问题,从当时平原省省会新乡市的一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来。
表 1 1949—1985年新乡市人口发展变化表(节选)
表 2 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市一些企业成立时间
由表1所列数据,通过对比1982—1985年间新乡市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可看出1949—1953年间的人口呈递增趋势,但密度却在1951年骤降,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平原省省会新乡市市区扩展的原因,造成地广人稀,人口不成规模。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平原省撤销时间段之后发展的,并且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更大的成就。这说明就当时来讲,在平原省存在的时间段内,作为省会的新乡市经济实力不是太强。
同时,还应注意到道清铁路的发展。道清铁路于1902年开始修筑,1906年开始营运,1907年全线通车,全长150公里。道清铁路修成后,由于路线太短,连年亏本,福公司遂以借款关系,展筑路线,以期增加收入。但后来又由于战争的影响,抗战末期,道清铁路基本废弃。道清铁路是帝国主义为掠夺我国矿产资源而修筑的一条铁路,但在客观上它改变了河南的交通状况,对河南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1945年到1952年处于停用状态,平原省建制后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遂于1951年12月6日提出《关于恢复道清铁路请准予一九五二年施工的报告》,指出:
道清铁路系我省东西交通之命脉,为平原与山区物资交流之孔道,在抗日战争前期东通楚旺,西至沁阳,后经敌人破坏,仅留有新乡至焦作一段,目前由于开展物资交流及农村生产之庆展,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恢复该路新乡至道口、焦作至沁阳两段,共长一一五公里。
从中可以看出,平原省对恢复道清铁路的迫切心情。但需注意的是,此时已是1951年末,平原省要求1952年恢复建设道清铁路,而一条贯穿东西的大动脉——陇海铁路于1905年动工,经过四十余年的分段建设,至1952年全线建成。就当时来讲,京汉铁路与道清铁路的交汇点是新乡,但此时道清铁路却处于停运状态; 而京汉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是郑州,它正以崭新的力量全力崛起,更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的省会于1954年10月由开封迁到郑州,这一举措,更是推动了郑州这一新的交通城市的发展。所以,平原省省会新乡虽作为豫北大市,但此时中心地位已大大下降。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极,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时的新乡市作为平原省的中心城市,这一中心能力发挥的还不是很好。
( 二) 华北人民政府的建设性、探索性
华北人民政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就如何建立中央政权的一个探索,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探索性,也就决定其具有一定的短暂性。1949年4月16日,在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董必武( 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 在会上指出: 在即将取得全国范围胜利的形势下,华北人民政府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目前华北行政区划,考虑在原有省的区划基础上加以调整的问题; 二是华北人民政府组织机构可能变更的问题。在谈到目前政府工作问题时指出: 各地要根 据当地情 况做到尽 可能提高 生产。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则“华北政府代理的一部分中央政府职权自然要交给中央”。可以看出,对华北局及华北人民政府肩负的任务,从中央到华北的党政领导人是有着明确认识的。
华北人民政府即将结束,特召开临时政府委员会,董必武总结报告一年来政府工作指出: “工作大体可以分做三个阶段: 去年九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之初,中心任务是大力支援前线与生产建设。本年一月京津解放,二月华北人民政府迁京办公,中心任务是继续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改组城乡经济关系,以实现城市领导农村。”10月28日,董必武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呈报: 华北人民政府已电令河北、山西、平原、察哈尔、绥远等五省人民政府及京津两市人民政府均于11月1日起改归中央直属,并已通知所属各单位分别与中央机构接洽交接事宜,限于月内将手续办理完毕,并以华北人民政府名义发出通知,传达中央人民政府命令: “从十一月一日起,华北人民政府停止办公,所属部门移交政务院。中央人民政府的许多机构,应以华北人民政府所属有关机构为基础迅速建立起来。”
1949年11月3日的《平原日报》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院正式办公,华北人民政府移交完毕。毋庸置疑,中央人民政府是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二者在政权建设上有前后传承的关系。即在某种意义上,华北人民政府的政权建设应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探索和雏形,是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综上,华北人民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得相对清楚了。“中共中央对于时局准确的判断,无疑是理解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根本所在”,而平原省也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但华北人民政府由区域性政府并入为中央政府,是为保障新中国政权发展稳固。平原省所治辖区仍为原华北人民政府之辖区,那么平原省的建立,显然也是为了新中国政权发展服务的,也就具有了建设性、探索性。
( 三) 根据地的短暂性
华北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洛川召开。1937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 即后来的华北军分会) 来领导华北地区的军事行动。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随后,晋西北、冀鲁豫、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在华北大地上相继成立。这些抗日根据地不仅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皆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华北地区在内战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平原省成立时,是建立在当时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等三块主要根据地基础上的,而这几块根据地在当时又都建立了政权,所以要建立平原省是比较容易转化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根据地的政权仅仅是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产物,其政权存在不是为了建设国家,而是为了当时抗日战争的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它就慢慢失去了其在抗日战争阶段的重要性地位,那么,根据地政权转化后所成立的平原省政权的存在就具有了短暂性。
此外,当时是根据地,即黄河以北地区先得到解放,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南方边界也划到黄河以北,平原与河南两省是以黄河为界的。同时,平原省的老根据地由于“在战争期间被敌人的封锁分割是比较分散的,它散布在全省六个专区四十八个县”,这里需明确,当时平原省到最后共有56个县,因此“全省大部分地区是革命老解放区”。同时,“这些地区有山地、有沙区、有滨湖、滨黄地带,一般的比较偏僻和贫苦。自抗日战争以来,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均得到了解放,生活有些改善; 但由于必须尽力支持战争,在战争中又遭受了敌人的摧残破坏,因之,在生产和生活上仍存在着不少困难”。所以,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政权,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过渡性。贫困地区划归为一省,对于该地区自身发展十分不利。那么,平原省的撤销从城市建设发展意义上讲,是为了便于此地区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 四) 历史文化的因素
“文化”是植根于一地域中的,反映了该区域的历史传承。战国时代问世的《禹贡》著作,冀州除外,其他各州全都以天然山脉、河流、海岸作为划分州境的地理依据。这是“山川形便”的原始存在,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雏形阶段。那么“历史上,秦汉的政治统一,开创了行政区划的新局面”“政区划分尽量与自然区相贴近或重合,秦汉以后就被各王朝当作行政区划的主要考虑因素”。整个唐王朝,依据“山川形便”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从起初的十道到后来的四十多个方镇; 宋元时期的战时边界线更是以秦岭—淮河线来划分。这就可谓是“山川形便”的发展阶段。
同时,人们在说“东西”时,往往涵盖了一切,通常不是一个地理位置概念,顶多出现的地理联想是太阳起落的一条线; 人们说“南北”时,却是两条线的地理概念,别无他意。可见我国同一纬度上,东西概念比较模糊,而不同纬度的南北方概念十分明确。如罗大经曾指出: “自古战争,惟曰南北,而罕曰东西。”( 《鹤林玉露》丙编卷4《东西》) 如同我国江河主要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向一样,东西部沟通容易,南北方则相对隔离,差别很大。而这与中国政区历史有着很大的联系。纵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这种南北分界是十分有规律的,有许多政区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自然屏障或完全处于一政区内部,或两省各自占一部分。
结合以上的叙述,可以发现平原省地区的政权建设,不管是抗日根据地政权,还是平原省政权,都是为战争或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政权模式割裂了地域的原来归属,形成文化割裂。它无形中追随了古代划分政区的“山川形便”的原则,而后来“河南、山东两省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又需要与其原属豫北、鲁西地区相结合”,可见文化建设的需要是重要因素之一。
而华北人民政府与中南人民政府等政府的建立是以“山川形便”为原则的,后来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到来,其建制撤销的可能性就极大了。从地域关系上考虑,其实,说到“华北”一词,我们心中大致有一概念——以河南、河北地区为中心的。而现在所提到的“华中”是以长江上的武汉为中心的。
尽管中国历史传统上有着“山川形便”的原则,但还有着“天险不为一地所独占”的说法,那么平原省的撤销,各个政权归属原来建置,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归根结底: 一是区域整治长期发展的结果; 二是这样做有利于稳定,这种政区划分原则还是更符合中国的政区划分实际的。这一句话,说的也是不要使文化形成割裂,交流才能创新,才能传承。像信阳,属于湖北地区,但划归河南; 徐州,属于山东地区,但划归江苏; 汉中,属于巴蜀地区,但划归陕西;襄樊,属于河南地区,但划归湖北; 安阳,属于河北地区,但同样划归河南,等等。这些政区规划或许都是考虑到这一原因的结果,所以,中国政区以前就存在着“不以山川形便”的现状,而现代政区的划分,更多的是考虑“天险不为一地所独占”。
三、结语
一个省级政区的骤建忽废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平原省建立后在治黄、地区管理、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对我们充分了解建国后的行政区域变化及对现代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平原省建制置废原因,可以看出我国现代政区的划分原则,即需要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符合。同时,平原省短短3年的存在时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建国后中国政区的一次探索,它的骤建忽废是中国政区研究中颇值得研究的问题。(节选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选编
本期编辑:朝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