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陈铮
倚天凌云志,写在奋飞时,倚天的故事,是每一个奋斗者赓续的合集。我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风洞深处的身影。
为飞机描绘“天空步伐”的浪漫
2023年5月的风带着暖意,伴着我加入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气动特性专业。初时懵懂,只知这是为飞机描绘“天空舞步”的部门——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曲线,实则决定了一架架钢铁之躯如何驯服气流,轻盈翱翔。它像一架无形织机,日夜编织着飞机与天空相谈的密语。
推开办公室的门,我常有一种奇特的“空旷感”。二十多人的团队,办公椅时常空着一半。电话响起,那头多是遥远风洞现场的嘈杂轰鸣,如同背景里永不停歇的风声。起初我困惑,后来才知同事们如同“候鸟”,早已追随任务迁徙于各地试验之间。
“漂泊”也是一种笃定
袁麟师兄,我见过他风尘仆仆地归来,常伴于身的深绿色挎包沾满了异地的风尘,脸上是连轴转的疲惫,却掩不住试验任务初获进展的微光。他刚把手中的文件塞进条柜,电话又响——另一风洞任务已在呼唤,新的征程刻不容缓。他轻描淡写,仿佛只是下楼取个快递,随即身影又隐入下一次漫长的四十天征途。那空置的工位,悄然成了他无声的勋章底座。
责任担当可以跨越山河
型号的脉搏,从不因距离而放缓。这边袁麟师兄还在风洞那头日夜兼程,捕捉着气流稍纵即逝的痕迹,后方数据发放节点的日历,那一个红圈却已日渐逼近。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下午,守友师父盯着屏幕,眉头紧锁。最终,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袁麟师兄:“小袁,等不及试验全部做完了,节点卡得紧,把已经吹完的数据尽快整理好,能传多少就传多少回来!”电话那边,是风洞持续轰鸣的背景音,夹杂着袁麟师兄简洁的应答。试验数据跨越山河,深夜抵达。守友师父的邮件旋即发出,标题简短却分量十足:“部分试验数据,请小陈紧急处理舵效部分!”第二日我点开邮件,发送时间赫然显示“00:30”。当晚,屏幕的微光映着守友师父伏案的身影,也照亮了我作为新人初次接手重要数据紧张又郑重的心情,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键盘敲击声成为了唯一的背景音。一份份原始数据,就在这样的接力中,从轰鸣的试验现场,流向后方寂静的深夜,被梳理、修正,转化为支撑总体设计的生命线。
只为良好的“气动特性”答卷
高温假前夕,同事们偶尔也会谈论难得的家庭团聚计划,窗外阳光正盛,时光正好。然而,风洞试验的排期如同铁律。我看见刘伟师兄默默打开了工作调休登记表,把短暂的假期全部登记为“工作”。我知道,和山水美景相比,风洞深处流淌的数据,更是大家心头的牵挂。
大多时候,办公室只有键盘敲击声、纸张翻动声、低声讨论技术细节的絮语,这一切汇成一种沉默的专注力场,感染着办公室内每一个人。压力是真实的,紧迫感如影随形。然而,每当风洞那端传来试验顺利结束的消息,或是屏幕上终于呈现出理想的气动曲线,那份凝重便瞬间被一种无声的振奋冲淡。疲惫的眉头舒展开,彼此交换一个简短有力的眼神,那眼神里有心照不宣的骄傲。
在那些寂静的办公时刻,我的目光常拂过一张张空椅。它们并非缺席的证明,而是指向了远方的坐标。每一张空椅的背后,都有一群人在风洞的轰鸣中,在数据的密林里,以身体为尺,丈量着无形的空气之力。他们离家的背影,错过的假日,熬过的长夜,最终都沉淀为飞机翱翔时稳定而优美的姿态,这份“气动特性”的答卷,写满了沉默的坚韧与无言的担当。
在又一个晴空,一架新型飞机刺破云霄,在蔚蓝天幕上划出自信而优美的航迹。我想,那正是无数个“袁麟师兄”“守友师父”“刘伟师兄”在风洞中反复打磨,在数据海洋里精心校准的结论,也是天空最辽阔、最庄严的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