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不让吃,班不能下,连请假都成了“奢望”?
近日,一段康复科领导的“内部发言”在治疗师群体中炸开了锅。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最先被牺牲的,竟然是治疗师最基本的休息权。
“能多做就多做一点儿,不要正点就想着去吃饭,谁再去,我直接给你加人。”
“晚上适当加加班,不要到点就走。”
“涉及周中请假,除非急特情况,否则不能批复。”
这并不是网络段子,而是某康复科一位领导在群里发出的真实话语。
人手不足,工作量却只增不减
聊天记录显示:
该康复科已经连续出现人手紧张的情况——有同事请假,有同事外出巡诊,留下的人只能硬着头皮扛。
患者的治疗需求并没有因为“人少”而减少,相反,按照收益分配的机制,科室甚至还被要求尽可能保证治疗频次。
于是,“中午加班、晚上加班”成了常态,吃饭时间被挤压,连调休都要拖到几周以后。
年轻的治疗师们一个个腰痛、腿痛、手腕痛,却依旧咬牙坚持。
医院的苦衷,治疗师的无奈
从领导的角度看,他也并非毫无同理心。
在这段话里,领导也承认:“我知道最近在岗的治疗师很辛苦,我会向上传达大家的努力。” 也坦言自己“回家还要照顾孩子,走得也很晚”。
为什么医院会如此“强硬”?这背后,或许有现实的压力。
医改政策的推进、医院收益结构的调整,让科室不得不以“工作量”来维系收支。康复科作为新兴科室,常常被要求“创收”,一旦人手不足,领导的选择空间确实有限。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压力最终被层层下压,落到了最脆弱的一线医务人员身上。
吃饭与加班,不该成为对立面
吃饭,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下班,是最基本的劳动权利。
如果为了维持运转,连这些最基本的权利都要被牺牲,那么所谓的“共进步”,就只剩下对年轻治疗师身体的透支。
康复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线治疗师的付出,但若要让大家真正“有大局观”,首先得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无休止的加班和透支。
我们呼吁:理解可以,但透支不可
医院有苦衷,我们理解;
科室有压力,我们也理解。
但这种理解,不应建立在对治疗师过度压榨的基础上。
毕竟,真正支撑康复事业发展的,不是“谁敢吃饭谁加活”的硬话,而是一群愿意在岗位上长久坚持、身体健康、心态稳定的治疗师。
饭可以晚点吃,班可以偶尔加!但请别让治疗师的辛苦,变成理所当然。
唯有善待一线,康复科的未来才可能真正可持续。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来源: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创作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