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轻骨料混凝土因其自重轻、保温性能好等特点,在工程中应用逐渐增多。其中,强度等级为LC7.5的轻骨料混凝土适用于非承重结构或保温层施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将围绕其配合比设计的相关内容展开说明。
轻骨料混凝土以轻粗骨料、轻细骨料或普通砂、胶凝材料、水及其他外加剂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千克每立方米。LC7.5表示其强度等级为7.5兆帕,属于低强度轻骨料混凝土,常用于围护结构、保温垫层等部位。
配合比设计需综合考虑强度、密度、施工性能及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设计过程一般依据现行行业标准进行,同时结合本地材料特性及施工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以下为配合比设计的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1.原材料选择
水泥一般选用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稳定,适应性强。轻骨料可采用页岩陶粒、黏土陶粒或粉煤灰陶粒等,粒径范围宜在5毫米至16毫米之间,堆积密度在700至800千克每立方米范围内较为合适。细骨料可选用普通河砂或轻质砂,细度模数控制在2.3至2.6之间。拌合用水需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不得含有影响凝结及耐久性的杂质。若需改善工作性能,可掺入适量减水剂,但应通过试验确定品种及掺量。
2.配合比主要参数确定
首先确定试配强度。LC7.5的配制强度需考虑保证率因素,一般按标准要求计算得出。水胶比是影响强度的关键参数,轻骨料混凝土的水胶比通常较普通混凝土稍大,初步可选在0.45至0.55范围内试配。轻骨料品种及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干密度,需根据目标密度范围计算骨料总用量。砂率的选择影响拌合物稠度和强度,轻骨料混凝土的砂率一般较普通混凝土高,可在40%至50%之间初步选取。单位用水量需通过试验确定,需兼顾流动性和强度要求。
3.配合比计算示例
假设采用水泥强度等级42.5,陶粒堆积密度为750千克每立方米,河砂细度模数2.5,目标干表观密度为1800千克每立方米。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材料用量参考范围为:水泥280至320千克,陶粒700至750千克,河砂600至650千克,水160至180千克。实际生产时需根据材料含水率调整用水量,骨料用量需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外加剂根据试验情况酌情添加,掺量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总质量的1%。
4.试配与调整
按初步计算比例进行试拌,检查拌合物稠度、粘聚性及保水性。轻骨料混凝土易出现离析或泌水,若工作性不满足要求,可调整砂率或外加剂掺量。强度试验需制作标准试件,养护至规定龄期后测定抗压强度及干密度。若结果不符合要求,需重新调整参数并再次试配,直至满足设计目标。
5.施工注意事项
轻骨料吸水性较强,搅拌前宜充分润湿,但避免表面明水,以免影响实际水胶比。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确保拌合物均匀。运输过程中需尽量减少坍落度损失。浇筑时不宜过度振捣,防止轻骨料上浮导致分层。施工后应及时覆盖保湿养护,防止表面开裂。
总之,四川地区轻骨料混凝土LC7.5的配合比设计需根据实际材料性能及工程要求确定,并通过试验验证调整。合理配比既能满足力学及物理性能要求,也有利于施工质量控制。实际生产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条件灵活掌握,以达到预期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