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华大学的招生考试,一道简单却别出心裁的对联题——“孙行者”,让众多学子望而却步,纷纷交了白卷。
但也有一人精准作答,赢得满分。
这个考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巧思?
又是什么样的天纵奇才,能在众人望而却步时,给出令国学大师陈寅恪拍案叫绝的答案?
别出心裁的试题
1932年的夏天,清华大学的招生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招生考试的试题上,清华大学遇到了难题——负责出题的朱自清教授不在国内。
这位国学大师当时正远赴海外学术交流,临行前没有留下完整的试题方案。
这也导致了清华的文科试题迟迟无法确定。
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出题人成了当时清华招生委员会最头疼的事情。
在一番紧急商讨后,校方决定请刘文典教授来承担这一重任。
刘文典不仅是当时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教授,还是一位在学界颇有声望的国学专家。
按照常理,他是出题的不二人选,但问题是,这项任务来的太突然了。
刘文典本身事务繁忙,除了在清华讲学,他还需要定期前往北大授课,同时还要进行古籍校勘与学术研究。
骤然接手这样一项重要任务,无疑是给刘文典平添了不小的压力。
就在刘文典为命题之事苦恼不已的时候,一位老友的造访,成了转机的开始。
这一天,陈寅恪来拜访!
听到这个名字,刘文典眼前一亮。
陈寅恪,当时已是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学贯中西、才学卓绝。
他不仅精通历史、文学、语言学,还曾与梁启超、王国维齐名,被称为“清华三巨头”之一。
更难得的是,他对清华学术体系的要求了然于心,深知学校对人才选拔的独特标准。
刘文典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清华招生考试试题的事,并请求陈寅恪担任命题人。
陈寅恪答应了这项任务。
接下命题任务后,陈寅恪没有急于落笔,他仔细思考。
清华大学不是普通学府,所选学生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传统的诗文默写、典故分析、策论作文,早已无法精准筛选出真正的国学人才。
忽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为何不在考题中加入“对联”这一形式?
对联,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平仄、对仗、寓意、音律,短短几字,就可见一人之才思和学养。
陈寅恪提笔迅速写下两个考题。
第一个题目是作文题:《梦游清华园记》
这道题目看似轻松随意,甚至带有些许童趣,不像传统的命题那样严肃深沉。
但实际上,它既考察学生的文字功底,又能从他们的行文和表达方式中窥探其对清华的理解和学术志向。
真正让陈寅恪得意的,是第二道考题——“孙行者”。
这是一道对联题,上联“孙行者”仅仅三个字,却暗藏玄机。
它的难点在于,考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才能对出真正工整且寓意深远的下联。
为何选择“孙行者”呢?
“孙行者”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称。
他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小说角色的名字,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孙”为姓,“行者”则指修行之人。
既可以理解为僧侣、道士,也可延伸至求道问学之人。
对联不仅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还需要在意义上达到高度的对应。
仅凭“孙行者”三个字,如何找到既符合音律,又能够匹配意境的下联?这才是这道题真正的难度所在。
在古代,对联分为“有情对”和“无情对”。
有情对要求上下联在意义上相关,无情对则要求两者毫无关联,仅在字形、字义和音律上达到工整。
三个字的对联极为罕见,且几乎只能属于“无情对”的范畴。
因此考生不仅要理解对仗规则,还需展现极高的语言天赋和创造力。
当陈寅恪将这两道题目交给刘文典时,后者一看“孙行者”三个字,不禁感慨道:
“果然是妙题!”
于是,在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试卷上,这道考题赫然出现。
无人知晓,短短三个字,竟会在考场上掀起轩然大波。
考生困惑交白卷
1932年的清华大学招生考试当天,考场内的气氛十分紧张,甚至透着一丝焦灼。
考生们整齐地坐在长木桌前,毛笔蘸满墨汁,手指微微颤抖,却迟迟无法落笔。
“孙行者?这算什么题目?”
不少人心头一沉,眉头紧锁。
有人无奈地叹了口气,有人干脆合上试卷,支着额头发呆。
还有人低头用指尖在桌上比划,似乎想从这三个字中寻找什么线索。
相比起第一道作文题,哪怕文笔稍逊的考生,只要愿意发挥想象力,总能写上千字。
可这短短三个字的上联,却犹如一道无形的高墙,挡住了大多数考生的才思。
“孙行者……孙行者……”
有考生小声念叨着,试图从这三个字中挖掘出什么线索。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并非普通的对联题。
要让对联合乎格律,就必须符合平仄规律,要让其真正工整,还需要字义、结构和意境上达到对仗之美。
越是深入思考,越觉得无从下手。
有人尝试从《西游记》中寻找答案。
可取出唐僧、猪八戒、沙僧这些名字,无一能够与“孙行者”形成工整的对仗。
有人想从历史或神话人物入手,写下“张良者”“韩信者”之类的名字,却总觉得别扭不堪。
到最后,一些人胡乱写下“西游记”或“悟空猴”之类的字,完全不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时间一点点流逝,不少人开始在桌下抖着腿、咬着笔杆,眼神四处游离,甚至有人干脆放下笔,面露绝望。
这道题,考倒了几乎所有人。
考试结束,试卷被收集到讲堂之内。
负责阅卷的教授们在翻阅试卷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一道对联题,几乎没有人答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寅恪端坐在桌前,手指轻轻翻动着一张张试卷,脸上的神情从最初的期待,逐渐变成了失望。
那些硬着头皮填上的答案,大多与题目毫无对仗可言。
比如“西游记”“猴王出”“金箍棒”等,甚至有人干脆写上“无从对”三个字,投子认负。
“难道今年的考生,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这道题的妙处吗?”
陈寅恪长叹了一口气,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热茶,试图平复内心的失落。
当他翻到最后几张试卷时,忽然,眼前一亮!
在一张素净的宣纸上,潇洒地写着三个字——“胡适之”。
茶杯微微一颤,茶水险些溢出,陈寅恪猛地直起身,目光灼灼地盯着这张试卷,脸上露出久违的惊喜。
“妙!这才是真正的上佳之作!”
一旁的教授闻声走近,拿起试卷细看,也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短短三个字,不仅工整对仗,还暗含深意,可谓巧夺天工!
陈寅恪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不是深谙国学,怎能对出如此上联?他必是栋梁之才!”
妙答难题
“‘胡适之’?这三个字,究竟妙在何处?”
有人满脸疑惑,忍不住开口询问。
陈寅恪缓缓解释:
“首先,‘孙行者’这个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对出。
‘孙’是姓氏,‘行者’意指行走之人,既能指代僧侣、游士,也能象征西游路上的修行者。
因此,若要对得工整,不仅要在字数、平仄上符合规则,更要在意境上达到巧妙的呼应。”
众人听得频频点头,当陈寅恪继续往下解析时,许多人不禁发出惊叹。
“‘胡适之’的‘胡’与‘孙’同属百家姓,符合对联的姓氏对仗规则。
‘适’字在古汉语中有‘行’、‘前往’之意,与‘行者’相呼应,而‘之’与‘者’同为古文中的虚词,结构对称,音韵流畅。
最绝妙之处,在于它不仅符合对仗规则,还别有一层深意——‘胡适之’,正是近代学者胡适的名号。
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致力于推动新文化。
孙行者则象征着敢于挑战传统、破除桎梏的精神,这两者之间,恰有一种隐秘的契合。”
听完这番解析,所有阅卷官皆叹服不已。
短短三个字,既符合规则,又蕴含文化意象,可谓天衣无缝!
一位教授忍不住感慨道:
“若此子进入清华,必成大器!”
大家迫不及待地翻开试卷,寻找这位天才考生的姓名。
宣纸上,秀丽的字迹赫然写着——周祖谟。
教授们调阅了周祖谟的履历,发现这名考生年仅18岁,出身于北京,自幼熟读古籍,国学功底深厚。
不仅如此,他在旧学与新学之间游刃有余,既能吟诵诗词,又精通音韵学,真是天资卓越。
面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考生,清华大学立即录取,并希望他能成为学校未来重点培养的国学人才之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周祖谟将迈入清华校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现实摆在了他的面前——学费问题。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然送达,但周祖谟的家境却无力支撑他的学费。
当时,清华学费昂贵,周家只是寻常百姓,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教育费用。
面对现实,周祖谟无奈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清华的录取资格。
清华教授们得知消息后,十分惋惜。
陈寅恪更是亲自为此事奔走,试图为周祖谟争取资助,但未能如愿。
天无绝人之路。
虽然清华梦破灭,但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周祖谟很快考入了北京大学,并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多年以后,他成为了一代国学大家。
他精研古籍音韵,主讲现代汉语、汉语史等课程,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名字,也被载入了学术史册。
回望这场考试,谁也不会想到,一场短短几个小时的招生考核,竟会成为日后国学界流传的一段佳话。
“孙行者”——行走世间,踏遍千山万水,不畏艰难险阻;“胡适之”——倡导新学,推动文化变革,敢于革故鼎新。
它不仅仅是一个完美的对句,更象征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求索与奋斗。
周祖谟,那个曾在考场上思索良久的少年,终究没有走进清华的大门。
但他的才华,却未曾埋没,照耀了一代学人的前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