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成功担任德国总理之后,先是用他那简单粗暴的“土匪经济学”,靠欺骗、借贷的手段,解决了曾让全世界头疼的失业问题;随后又与英、法等国展开“极限拉扯”,终于在1935年恢复了德国义务兵役制度。此时的希特勒虽已债台高筑,手下却拥有一支全副武装、如狼似虎的军事力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基本上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而,要想掀起一场世界大战,仅仅凭借这些还远远不够,当时的德国依旧非常虚弱,无论从人口、资源还是综合国力来看,都不如邻国。就拿法国来说,但凡希特勒敢在这个时候挑起事端,那几十万法军精锐便会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奔赴莱茵地区,随后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击溃德国,希特勒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这便是《凡尔赛和约》制裁的意义,也是莱茵兰非军事区建立的初衷。可以说,莱茵兰就像抵在德国心脏上的一把利刃,一日不除,德国便永世难有翻身之日。若是克里孟梭还在世,想必会非常期待希特勒“搞事情”,因为这样他就能光明正大地削弱甚至消灭德国。
只可惜,当年联手抗德的“盟友”早已物是人非。曾经与法国人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手足兄弟”大英帝国,这些年不仅与德国眉来眼去、暗通款曲,甚至还放任希特勒恢复征兵、扩充军备。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法国人心中警铃大作,他们终于意识到:狡猾的英国佬根本靠不住。这群“羊鬼子”不过是想借德法之间的矛盾维持欧洲大陆的平衡罢了。照此下去,法兰西的未来,简直如同“凌晨两三点钟的太阳”,看不到丝毫希望。
为了摆脱英国的掣肘,也为了遏制德国,法国人决定重新寻找合作伙伴。于是在1935年5月,法国主动接触苏联,直言:“希特勒这小子野心勃勃、图谋不轨,将来必定不会安分;英国人靠不住,兄弟,我只能找你‘再续前缘’,咱们重新签订一份互助条约。若是德国入侵苏联,我法国便从后方牵制;苏联若是遭遇德国入侵,也请你出手相助,你看如何?”毕竟,“对付德国”对法国而言,几乎算是“祖传手艺”了。
经过一年的交涉,苏联与法国最终在1936年3月27日正式签订《苏法互助条约》。消息传出后,德国与英国当即陷入震动。在英国人看来,“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他们留着德国,本是为了阻挡苏联向西扩张,结果法国居然跳过德国,直接与苏联“称兄道弟”,这无疑是对大英帝国权威的公然漠视。
至于“受害者”德国的心情,想必无需多言,法国与苏联“亡德之心不死”。可“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一心复兴的德国?在希特勒看来,法国与苏联的举动不过是“雕虫小技,竟敢班门弄斧”,简直是“不知天高地厚”。“既然诸位已然步步紧逼,那就休怪我心毒手黑了!”
随后,希特勒以法国违反《洛迦诺公约》为借口,向全世界宣布:“从今日起,德意志帝国将在莱茵兰地区恢复完整且不受限制的主权。”同一时间,3万德军已然进驻莱茵兰。
这是一场赌上整个德国未来的豪赌,区区3万德军,对法国而言犹如“土鸡瓦狗”,挥手便可击溃。但希特勒赌的,正是“法国人的枪里没有子弹”。不过话说回来,若是法国真的出手,希特勒是否有勇气“死磕到底”?答案显而易见:根本不可能。希特勒后来曾多次提及,当年若是法国真的派兵进入莱茵兰,他会毫不犹豫地下令撤军、保存实力。然而,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也将成为整个德国的笑柄。
万幸的是,希特勒赌赢了。不知是法国受一战“恐战后遗症”影响太深,还是曾经的“进攻派”被凡尔登战役磨平了棱角,那个时期的法国竟再次沦为“防御大师”,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修建“古往今来从未被攻克”的马奇诺防线中。可以说,法国是因一战经历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畏惧。
时隔多年,一心“复兴”的德国再次面对曾被誉为“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双方竟陷入“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僵局,德国本就国力虚弱,而法国的掌权者们只要尚存理智,就犯不上与一个“满身戾气的极端分子”拼命:打赢了会“伤筋动骨”,还落得个“吃力不讨好”;打输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英国首相张伯伦见此情景,赶紧出来“打圆场”,呼吁双方保持冷静,随后便联系希特勒询问意图。希特勒则假意表示:“我德意志帝国一向爱好和平,我们只是想收复失地,莱茵兰被‘夺走’已15年,如今该回来了。这绝非侵略,更无其他野心。”
张伯伦思来想去,再结合法国此前与苏联结盟的举动,竟觉得希特勒的要求“还算合理”。对英国而言,失去莱茵兰的控制权“无伤大雅”,反而能借此机会打压法国的气焰。于是,张伯伦对德国进军莱茵兰的行为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而此时的法国内部,本就因政策决策存在严重分歧,内政混乱不堪;在失去英国的支持后,更是彻底失去了出兵的勇气。加之德国对外宣称“进军莱茵兰是收复失地,非侵略行为”,苏联即便想出手干预,也找不到合理借口。思来想去,法国最终只能放弃对莱茵兰非军事区的管控。
就这样,希特勒未费一枪一弹,便完成了德国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壮举。消息传出后,德国上下举国欢腾。这样的“功绩”,即便放在任何国家,也足以让希特勒的声望达到顶峰,其在德国的地位之稳固,可想而知。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曾经的奥地利落榜美术生,如今已成身份显赫的德国元首,换作任何人,恐怕都忍不住想回老家“炫耀一番”,让昔日的亲朋好友、同学旧识“开开眼”,说白了就是“争口气”。不过,希特勒的“回乡”,却带着更深远的野心。
和普通人“发达后衣锦还乡”一样,希特勒也想回到奥地利“风光一把”,尤其是对维也纳艺术学院,当年的他,犹如‘丧家之犬’,连续两次报考都被拒之门外,这份耻辱他始终铭记。“这一次,我倒要看看,谁人敢拦我,何人敢轻视我!”
只见希特勒淡然一笑,不再掩饰其扩张野心,霎时间,周围人无不惊骇。而他的核心目标,便是“德奥合并”,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开篇便明确写道:“德国和奥地利必须恢复日耳曼人的伟大故国,这场合并必须进行,一个血统只能有一个德国。”
德奥两国依山傍水、同根同源,却因历史原因始终未能统一。长期以来,奥地利内部就有不少人呼吁两国合并,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便是其中之一。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奥地利独立后,国内大多数人口都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这为“德奥合并”创造了重要条件。
加之当时希特勒的“名声”早已在奥地利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这个曾经在奥地利“游手好闲”的人,曾跑到德国慕尼黑发动起义,当时还让两国外交部焦头烂额;可谁也没想到,这个“闹事者”竟能一步步爬上德国元首的宝座,这样的传奇经历,连电视剧都不敢如此演绎。
或许在部分奥地利人看来,既然“自己人”成了德国元首,那德国仿佛也成了“奥地利的靠山”,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中国人跑到美国发动起义,最后还成功掌权”一样,充满了荒诞与不可思议。
然而,两个主权国家的合并绝非易事。摆在希特勒面前的两大障碍,一个是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另一个则是意大利总理、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