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饮食简朴
张作霖1875年出生在辽宁海城,那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父母靠种地和小买卖勉强维持,一家子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他小时候就帮着干农活,十三岁上私塾没读几个月就辍学了。
后来父亲去世,家里更难了,他就到处讨生活,当过兽医、干过杂工,还投过军,当过马贼啥的。早年这些经历,让他从小就习惯了粗茶淡饭,东北那种农家口味的吃食,像是高粱米饭、玉米碴子粥、酸菜炖粉条之类的,成了他一辈子的底子。
到后来,他一步步爬上来,从1900年左右组建保险队开始,靠着机灵和狠劲,逐步收编队伍,1902年被清政府招安,编入巡防队,剿匪有功,升官发财。1916年当上奉天督军,1918年成了东三省巡阅使,掌控东北三省,人称东北王。
这地位一高,吃的东西自然跟着变讲究了,但说到底,他那农家出身的习气没改。每天早上,他必喝一碗燕窝高粱粥,这算是他唯一有点奢侈的习惯了,高粱米熬得软烂,配上燕窝补身子,可见地位高了也得注意保养。
不过,其他时候,他还是偏好那些接地气的东北菜,像是猪肉土豆炖豆角、酸菜炖猪肉、土豆烧茄子、炸鸡蛋酱啥的,这些菜在东北家家户户都做,材料简单,味道实诚。张作霖不喜欢山珍海味,觉得那些玩意儿吃着没劲,远不如农家菜来得亲切。
他这偏好也影响了家里人,张学良后来回忆,说父亲要求大家吃饭不能浪费,掉饭粒得捡起来吃,家里平时就四菜一汤,挺节俭的作风。
位高权重,规矩森严
张作霖当上东北王后,大帅府建在沈阳大南门里,那地方像王府一样气派,厨房自然也跟着上档次。他花重金请了十三到十五个厨师,有中餐的也有西餐的,能做四百多种菜,包括燕窝、鱼翅、熊掌、海参啥的,应有尽有。
厨师长叫赵连璧,从天津一家酒楼挖来的,手艺好,张作霖吃过一次就看中了,让他掌管整个厨房。另外还有专人做粥、做酱菜、做农家菜的,分工细致得很。
帅府厨房规矩多得吓人,所有厨师和帮厨必须剃光头,防止头发掉进菜里,这点张作霖盯得紧,卫生第一。做饭时,大家忙活得热火朝天,但谁也不敢马虎,材料选新鲜的,烹饪讲究火候,端上桌的菜必须热腾腾的。
用餐方面,更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帅府分上饭和下饭,上饭是给张作霖、姨太太和子女吃的,下饭给幕僚和仆人。姨太太有六位,每人分房吃饭,每顿四盘四碗,子女跟着母亲吃,不乱套。餐具用景德镇的蓝花细瓷,酒杯和果碟是银的,筷子象牙的,看着就高档。
饭菜做好后,用檀木方盘送去各房,冬天如果凉了,就在房里煤气灶上热,不许回厨房,免得影响卫生。送菜的仆人不能说话,怕口水溅进去,这规矩定得死死的,谁违反了准挨罚。
张作霖自己吃饭时,也要求大家守规矩,家里人聚餐,掉东西得捡起来吃,浪费粮食是大忌。他这作风,多少带点军阀的严苛劲儿,帅府上下几百口人,饮食供应得井井有条,大厨房小厨房四个,平时供应百来人,遇到开会能管两百多人的饭。
不忘初心,钟爱农家
张作霖一辈子最爱的,还是那些农家菜,即便成了陆海军大元帅,也没变。1927年他入主北京,当上最高统治者,代表中华民国发号施令,但饮食上还是高粱米饭、酸菜炖猪肉、白菜猪肉炖粉条这些老一套。
他规定家里平时只吃这些,不许铺张,山珍海味留给宴客用。蚕蛹和臭鸭蛋是他的心头好,每天必吃,帅府上下没人爱这味儿,张学良看见就躲,但张作霖坚持,吃着这些,就想起小时候的苦日子,提醒自己别忘本。东北农家菜的特点,就是材料本地,做法家常,像是土豆烧茄子、猪肉土豆炖豆角,冬天热乎,夏天清爽,他觉得这比啥都实惠。
发达后,他没追求奢侈,相反,还教育子女珍惜粮食。燕窝高粱粥是早饭标配,补身子却不张扬,其他菜品多是农家风味,酱茄子、酸菜白肉啥的,常常上桌。帅府厨师虽多,手艺高,但张作霖钟爱的还是这些接地气的吃食,反映了他不忘初心的那股劲儿。
1928年皇姑屯事件,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前,还在坚持抗日,不签卖国条约,这点跟他的饮食习惯有点像,守着根基,不轻易变。身后,张学良接班,帅府饮食传统多少保留下来,后来东北易帜,但农家菜的偏好成了家族记忆。
如今看,张作霖的饮食生活,钟爱农家菜的背后,是对出身的坚守。东北菜文化里,这些菜代表了民间智慧,耐饿又营养,他一生没丢掉这点,挺有内涵的。话说回来,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他能保持这种作风,也算难得,接地气却不失分寸。总之,这饮食偏好,让人看到他从寒门到巅峰的轨迹,没忘那份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