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9月11日21:48,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将播出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该纪录片选取了在中国抗战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用光影回顾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史,用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中国高校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
▲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海报
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每集20分钟,每次播放两所大学的故事。目前,该纪录片已经播出了第一集至第四集以及第七集,分别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故事。9月11日,该纪录片将播出第五集、第六集,即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故事。其中,《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中关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主要聚焦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抗战时期的历史。1937年,陕北公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甘宁边区;1939年,陕北公学与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所院校联合组成华北联大;1948年,华北联大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1950年,华北大学和原中国政法大学(王明、谢觉哉)、华北革命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
▲纪录片《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20250911片花 山河与共 中国人民大学(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官方账号“央视社教”)
华北联大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于1939年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所院校合组而成,甫一诞生就穿越陕、晋、冀三省并辗转于晋察冀边区各地流动办学,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逾万名干部,对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各条战线工作以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华北联大是中共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和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红色联合大学,也是民国时期办学时间最长的联合大学,更是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大作为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并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联合大学,其九年的办学历程既是抗战大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敌后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华北联大的历史就是敌后抗战史的一个缩影。
▲《流动的大学:华北联大1939—1948》 张在军 现代出版社 2024年8月
正是基于此,作为抗战文化史和抗战大学史研究者的张在军先生,在先后写作了多部抗战大学史作品,如《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1937—1946)》《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当乐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西北联大:抗战烽火中一段传奇》《东北大学往事:1931—1949》,将目光投向了华北联大并创作了《流动的大学:华北联大1939—1948》一书。下面摘录张在军《流动的大学:华北联大1939—1948》中关于陕北公学始末的内容,以重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学故事:
陕 北 公 学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子。”
毛泽东送给陕公学员的这两句话,非常鼓舞人心、激动人心,也是党中央对陕北公学教育工作者极大的信任与期望。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第一所革命的大学,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满足全面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需要,坚持国防教育方针,培养为谋求民族解放干部而创办的大学。
1937年7 月底,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在平津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学校纷纷内迁流亡的时候,中共却在延安迎着敌人的飞机轰炸创建陕北公学。陕北公学的成立,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
自 1937 年 8 月开始接收学员,到 11 月 1 日正式开学,不到两个月时间,陕北公学共有新学员五六百人。编为五个队,第五队是女生队。这期学员大部分是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大中学生。据统计,他们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包括台湾青年一人)和平、津、京、沪四市,最多的是来自陕西、河南、河北和东北的青年,甚至还有南洋、越南、朝鲜等地的归国华侨。
当时,陕北公学的组织机构很精简,学校的最高领导是党组,直属党中央宣传部和组织部领导。成仿吾任党组书记兼校长,并设教务处、总务处和生活指导委员会(后来改叫政治部),那时是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总支在党组领导下专管党务工作。邵式平任教务长,主管教学工作,也兼教员。周纯全是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主管政治工作。袁福清是总务处长,鲍建章是总务处副处长,主管后勤工作。季凯是第一任总支书记,张瑞华负责组织工作。
1937 年 11 月 1 日,陕北公学在延安正式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主持仪式并致开幕词,报告了陕北公学筹备经过等事宜。接着,毛泽东作重要报告,从国内抗战形势讲到陕北公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他说:“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只有靠成千成万这样的好干部,有上述革命的方针和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规定的教育政策 —— “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陕北公学的任务是培养抗日救国的革命干部,但与抗日军政大学有所区别,有所分工。抗日军政大学主要培训军事干部,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七分军事、三分政治;陕北公学主要培训政治干部,教学计划的安排原则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因此,陕北公学是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为主。
从 1937 年 8 月至 1938 年 5月,陕北公学在延安办了二十七个队,每个队百余人,为敌后战场输送了三千多名干部。进入 1938 年,青年大批进入延安,延安人口剧增,粮食供应紧张。中央毅然决定要进一步大发展,陕北公学到五百里外的关中分区去办分校,那里接近陇海铁路和西安,青年学生进入边区比较方便;同时,关中是个粮仓,可以解决粮食问题。
陕北公学党组研究后作了分工,成仿吾留在延安主持总校工作,主要办好高级研究班,为发展抗战教育事业培养师资;副校长罗迈(李维汉)兼分校校长,邵式平、周纯全也调到分校任职。此外,新毕业的学员也分一些到分校去工作。从此,陕北公学的主力转移到分校。
1938 年 5 月 30 日,李维汉率领分校工作人员出发。欢送群众高呼着“开拓国防教育的新园地!”“扩大陕北公学!”等口号,高唱着陕北公学校歌,送他们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儿是我们祖先发祥之地,今天我们又在这儿团聚,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抗日救亡要我们加倍努力,忠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地学习!努力,努力,争取国防教育的模范,努力,努力,锻炼成抗战的骨干……”
▲陕北公学女子队在旬邑县看花宫
陕北公学分校校部设在旬邑县看花宫。分校以看花宫为中心,各区队分驻在附近平坊、门家、赵庄等好几个大村庄。在 1938 年 7 月 7 日抗战一周年纪念日,陕北公学分校正式开学。
很快,陕北公学分校建立起四个区队,每个区队下设四五个学员队,每个学员队一百多人。从第二十八队开始,办到第五十四队,共有三千多人。1938 年 7 月,三十岁的南洋归国华侨李介夫来到陕公分校,被编入三十五队。
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和方便集中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延安陕北公学总校于 1939 年 1 月迁到旬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合并后的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教务长江隆基,政治部主任张然和,校务部部长柴树藩,党委书记申力生。陕北公学合并后主要办大学部(高级队),培养行政、民众运动及文化工作的较高级干部,学习期限一年。
▲看花宫陕北公学校部旧址
抗战形势发展太快了。1939 年 7 月,党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训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在延安成立华北联合大学。
1939 年 11 月,中央决定在延安恢复陕北公学。1941 年 8 月底,中央又将延安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至此,陕北公学胜利地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任务。
制作:凌小凡
文稿及初审:谢惠
复审:罗明钢
终审:李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