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以前,书坛最炙手可热、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家并不是王羲之,也不是钟繇、张芝,而是王献之。陶弘景就曾对梁武帝说:“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也就是说,王献之的名头已经盖过了其父和钟繇。
如果说王羲之是行、草由“古质”向“今妍”转变的关键人物,那么王献之就是这一转变的完成者,特别是在大草书领域,开创了“一笔书”的先河,是张旭、怀素的“祖师爷”。王献之曾劝告其父不要拘泥于章草、行草:“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王羲之表示这一任务就交给你了,而献之的确“不辱使命”,他临终前将9件大草留给子孙,并嘱咐他们“不可示人”,这一藏就是500多年。宋太宗在位时期,编修《淳化阁帖》,由王献之后代王著担任总编。他将这九件草书合裱为一卷《王献之九帖》进献宫廷,并将它们编入阁帖第十卷中。
这九件作品指的是《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集聚帖》《铁石帖》《知铁石帖》《玄度何来帖》《忽动帖》《委曲帖》,全卷纵约33厘米、横约350厘米,总计近百行、1000余字,堪为献之行书的“百科全书”,字字自然天成、雄奇飘逸,时人点评:“率尔师心,冥合天矩,雄武神踪,灵姿秀出。”
相较于王羲之“内擫”笔法的含蓄收敛,王献之采用“外拓”法,通过笔锋外展营造开张之势。《九帖》横画向右上方大幅倾斜,收笔时笔锋外拓形成弧形,与下一个字的起笔形成强烈呼应,整体笔势连贯,使笔画具备更强的张力,充分展现“杀纸如刀”的力度感。
较同时代章草单字独立的写法,此帖点画牵丝引带,这种连贯并非盲目缠绕,而是通过笔锋提按实现节奏变化,笔断意连、形连神聚。起笔侧锋切入,行笔中逐渐转为中锋,兼具“骨力”与“姿媚”。
结字欹侧险绝,多向右上方倾斜,字间疏密对比明显,笔画粗细的反差营造动势。王献之的草书进一步将书法“艺术表达”的能力发扬,开创了“自由书写”的先河,直接影响唐代张旭、怀素的狂草创作,“以书抒情”,通过笔墨节奏传递情感起伏,开“尚意”之先河。
《王献之九帖》用笔精妙而不失规矩,结字灵巧而无狂乱,气韵超脱天真,均超越其父王羲之,公认为大草笔法的“源流”,将它临摹通透,晋人正宗草法也就掌握了。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