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胡金全先生“马形福”创新书法
胡金全先生创作的“马形福”,并非简单的字形拼凑或图画式书写,而是一次深谙书法理法、兼具象形与表意的高层次艺术创新。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 法古融今,技道合一:笔法的融合与创新
此作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大胆而和谐的笔法融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高超的驾驭能力。
1. 根基沉稳(魏碑与隶意):左边“示”字旁起笔的两个横划,以魏碑的方峻雄强和隶书的波磔意趣书写,为整个字奠定了稳重、古朴的基调。这确保了创新之作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深厚的传统书法土壤之中。
2. 气韵生动(行草与笔断意连):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行草的流畅线条进行连接与过渡。书写“馬”字时“笔断意连”的处理,使得笔意连贯,气脉畅通,赋予了静态文字内在的运动感和生命力,避免了机械拼凑的生硬感。
3. 古意盎然(章草笔意):“馬”字底部的四点水以章草的“横刀”笔法书写,并巧妙形成“十字型”。这一处理绝非炫技,章草本身的高古韵味为作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十字”结构又为后续的“田”字意像埋下了伏笔。
二、 形神兼备,意蕴深远:构字的智慧与寓意
此作的第二大成功之处在于其“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实现了从文字到图像的升华。
1. 巧妙的形符替代:作者极具创意地用变异的繁体“馬”字替代了标准“福”字右边的“一口田”。这不仅在视觉上构成了“马”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馬”字的笔画结构天然地包含了“一”、“口”的形态,与“福”字的原有组成部分形成了天衣无缝的衔接。这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巧妙构字。
2. 点睛的“田”字意象:最精妙的一笔在于最后一个细竖笔划过“横刀”,形成“十”字,并与上方的弧形笔画共同围合出一个意象中的“田”字。这完美回应了“福”字原本的“一口田”结构,实现了“马中有福,福中有马”的意境融合,寓意“福气满满、富足安康”。
3. 动态与神态:整个“馬”部分的书写,从行草的流畅到圆弧收笔的力道,使得“马”的形象并非呆板静止,而是呈现出一种蓄势待发、昂首挺胸的神采,可谓“栩栩如生”。
三、 总结:传统基础上的成功创新
胡金全先生的“马形福”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书法艺术创新实践。
· 它尊重传统:所有创新均建立在魏碑、隶书、行草、章草等传统书体的笔法、笔意基础之上,绝非胡涂乱抹。
· 它超越传统:通过精妙的构思,将两种元素(福、马)、两种功能(文字、图像)、多种书风完美融合,创造了1+1>2的艺术效果。
· 它寓意吉祥:作品紧密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吉祥符号——“福”代表幸福吉祥,“马”象征自强不息、马到成功。二者结合,寓意极为美满,是一件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高度统一的佳作。
总而言之,此作并非简单的“写”字,而是“造”字、“造境”,体现了作者“意在笔先”的深刻构思和“技进乎道”的娴熟功力,是新时代“福”字文化创作中的一个优秀范例。
《马福迎春》
胡金全诗歌
魏隶草行勤练功,
同辉福马意无穷。
自强不息成乾路,
美满贞祥造化通。
《马福迎春》评析
胡金全先生这首七绝以自创“马形福”书法为基底,将书艺创新与传统诗韵完美融合。首句“魏隶草行勤练功”直指艺术根基,以四种书体勾勒出厚积薄发的创作历程,一个“勤”字暗合作者所言“人生只要勤奋就会有好创意”的感悟。次句“同辉福马意无穷”既状书画合璧之形,又传吉祥寓意之神,与资料中“1+1>2艺术效果”形成诗学呼应。
转句化用《周易》“天行健”典故,将马的精神图腾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乾卦哲学,末句“美满贞祥”则以传统审美语汇点破作品核心寓意。全诗四句二十八言,恰如“马形福”书法般凝练——笔笔有传统根基(魏隶草行),字字见创新气象(福马同辉),真正实现了“诗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此诗最妙处在于:既是对书画作品的题咏,其本身又成为诠释创作理念的元诗。这种“以诗释艺、以艺证道”的创作方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技进乎道”的生动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