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一度闹得鸡飞狗跳的《生物安全法案》暂时消停之后,2025年的新一版本的创新药鬼故事又来了。
2025年9月10日,多家媒体援引《纽约时报》称:白宫内部流传一份行政令草案,拟对来自中国的试验性药物/许可交易实施“严厉限制”。
综合各类大小媒体报道的信息,这份传说中的草案大致包含四大要点:
1)限制美国药企从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获取(引进/许可)在研药物;
2)将此类许可交易纳入美国国家安全审查(CFIUS)或等效强审;
3)对使用中国临床数据申报的项目加强FDA审查、提高费用;
4)政府采购优先考虑美国制造,并推动关键药物(如抗生素、扑热息痛)在美生产。
严格来说,第3点并不是什么大的障碍(某种程度上,加强数据审查甚至不完全是坏事);第4点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并且和创新药管线授权无关。
唯一算是“新生事物”的,只有第1点和第2点,这两点也确实是冲着当下大热的中国创新药管线BD交易而来。
鬼故事之所以是鬼故事,在于这2点的落地概率都极小。
限制美国药企从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获取在研药物,这一点,本质是断了美国药企(尤其是头部跨国药企)很大的一条财路。
美国药企到中国来购买管线,不是来做慈善,不是来献爱心,而是一种在纯市场竞争机制下自发形成的资本逐利行为。
也就是所谓的“无利不起早”。
只要数亿甚至几千万美元的代价,就可以获得一款成熟管线,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对于大部分美国药企而言,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远远优于于自己做研发。
实际成本低、潜在收益大、管线质量高,这是中国创新药管线对美国药企的BD呈现爆发趋势的核心原因。
这也是中国创新药行业在早期管线研发环节显著的比较优势的体现。
在资本开支约束与内部研发效率下行的背景下,若简单封杀美国药企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将迫使美国大药企以更高成本从更小的全球管线池里争抢资产,这无疑将显著降低整体资本回报率。
这不就是在砸跨国药企背后的美国资本的饭碗么?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啊。
要知道,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制药行业长期是政界最强的游说力量之一,其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态中的地位之高、触角之广,甚至不亚于军工行业。
即使在药价谈判这样这类拥有强烈民意基础与现实财政压力的议题上,美国药企仍然能游刃有余、节节抵抗,屡次将政府的降价努力消散于无形。
所以,禁止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的立法努力,这是要与美国制药行业的核心利益进行硬碰硬的对决。
那么,推动这一立法努力的利益集团是谁呢?
大部分媒体认为,是美国的中小型Biotech背后的资本。
中国创新药企业大量向美国头部药企输出管线,本质上是替代了此前美国中小Biotech企业在行业中的生态位。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场立法斗争的本质,就是美国中小Biotech和头部跨国药企的利益博弈。
从二者实力对比的角度,很难看好前者的胜算。
事实上,前者也不是铁板一块,因为有相当部分美国中小Biotech公司,也在从中国引进创新药管线。
此外,所谓考虑将中国创新药对美国药企的许可交易纳入美国国家安全审查(CFIUS),基本也是鬼扯。
CFIUS审查,针对的是境外投资者对美国企业的控股或者投资,并不包含对美国企业从境外引进知识产权的审查。
总之,美国政府在中短期内,并不具备有效且可持续的能力,限制大型药企从中国公司购买创新药管线。
目前为止,还甚少有现代国家对于从境外引进先进技术与知识产权,持有反对和禁止的态度。
事实上,也有媒体报道,目前美国相关各方,并未积极考虑上述法案。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2000篇存量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每年新增额外500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