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秋交替之际,我们的眼睛面临着多重“考验”。并未消散的暑热让眼表水分蒸发加速,正午时分的强光带着紫外线的“锋芒”直射眼眸,而不少人沉迷的电子产品,屏幕蓝光更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眼部健康。这些潜藏的威胁,正悄悄引发眼干、眼涩、视物模糊等不适。为了帮助大家安然度过这个“护眼关键期”,近日我们邀请到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郭锐做客“名医天团”访谈间,结合临床经验为大家详解护眼的正确姿势,拆解日常防护中的注意事项,为双眼撑起一把“防护伞”。
儿童眼睛更怕晒,紫外线损伤会累积
高温依旧,阳光中的紫外线依旧“强势”。虽然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穿透能力各异,但多数紫外线会对眼表组织造成直接伤害,长期累积还可能引发深层眼部病变。郭锐指出,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具有急性与慢性双重特性。常见的电光性眼炎、雪盲等急症,均由短时间内强烈紫外线照射引起。患者会在接触紫外线数小时后出现眼睛剧烈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无法睁眼,这是眼表角膜上皮受到损伤的典型表现。
相较于急性损伤的“来势汹汹”,紫外线的慢性损伤更具隐蔽性和危险性。大众常说的“黑眼珠上长翳子”,医学上称为翼状胬肉,就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有关。这种病变会逐渐向角膜中央蔓延,严重时可能遮挡瞳孔影响视力。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穿透性较强的紫外线能直达眼内,对晶状体和眼底造成慢性伤害。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中,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晶状体在紫外线的持续刺激下会逐渐浑浊,影响光线透过;同时,眼底的黄斑区也会受到损伤,可能诱发黄斑变性,这是导致中老年人视力不可逆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紫外线的威胁,做好眼部防晒并非只有戴墨镜这么简单。郭锐建议,应从时间规避、防护工具选择等多方面构建“立体防护网”。时段管理是基础:每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尤其是午后两小时,紫外线辐射强度达到峰值,此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需提前做好防护。防护工具的选择有讲究:市面上正规的防紫外线墨镜,应标注“UV400”字样,意味着能阻挡99%以上的紫外线。宽檐遮阳帽和遮阳伞可作为辅助,能减少从侧面照射到眼部的紫外线。
“在眼部防晒问题上,儿童群体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婴幼儿适度接受日光照射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生长发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紫外线防护。”郭锐指出,儿童的眼球组织更为娇嫩,晶状体和角膜透明度更高,紫外线更容易穿透到达眼底。同时,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户外活动时往往不会主动躲避强光。近年来,随着儿童近视防控工作的推进,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成为重要举措,但这也意味着儿童接触紫外线的总量显著上升。“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具有累积效应。儿童时期的紫外线暴露,会为成年后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疾病埋下隐患。”郭锐建议,家长应主动为孩子做好防晒保护。选择适合儿童脸型的防紫外线墨镜,当然也要注意材质安全和舒适度。在强光下戴宽檐帽,控制正午时段的户外活动时长。这些看似细微的措施,能为孩子的眼睛健康筑起长期防线。“夏日阳光虽美好,但紫外线对眼睛的威胁不容小觑。从急性损伤到慢性病变,从成人到儿童,做好科学防晒是守护视力的关键。”郭锐说。
夏季眼睛干涩、畏光?可能是干眼症找上门
在高温与强光的交织下,不仅皮肤容易受到侵扰,眼睛也面临着一场“隐性考验”——干眼症的发病率在这个季节显著攀升。“夏季成为干眼症高发季,是多种环境因素与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郭锐指出,首先,气温居高不下,强紫外线不仅会损伤眼表组织,还会加速泪液蒸发。泪液是眼睛的“天然润滑剂”,其快速挥发会导致眼表润滑不足,引发干涩不适。其次,为躲避酷暑,人们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而空调在制冷过程中会抽走空气中的水分,导致室内环境干燥。在这种密闭、干燥的空间里,眼睛暴露在低湿度环境中,泪液蒸发速度进一步加快,久而久之便容易诱发干眼症。“干眼症的症状往往具有持续性和进展性。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眼睛干涩、有轻微的异物感,就像眼里进了沙子一样,忍不住想用手去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畏光现象,在强光下难以睁眼,甚至会出现视力波动——看东西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尤其在长时间用眼后更为明显。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干扰工作和学习效率,若不及时干预,还可能导致眼表损伤加重,增加其他眼部疾病的发病风险。”
面对干眼症,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至关重要。郭锐表示,干眼症的治疗需遵循“对症处理、分类治疗”的原则,同时结合良好的用眼习惯,才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眼表状态。在日常护理方面,人工泪液是缓解干眼症的常用手段。选择不含有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既能补充泪液,又能减少防腐剂对眼表的刺激,适合长期使用。此外,适当的热敷和按摩也能起到辅助作用。热敷可以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有助于睑板腺分泌油脂,改善泪液质量;按摩则能疏通睑板腺,防止腺体堵塞,增强泪液的保湿效果。对于长期在办公室等空调环境工作的人群,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提高环境相对湿度,减缓泪液蒸发,为眼睛营造一个更舒适的“湿润环境”。
“在用眼习惯上,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无论是看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是阅读、书写等近距离用眼活动,都应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郭锐建议,可以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向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远眺20秒,或者闭目养神片刻,让眼睛得到充分放松。当然,最规范的处理方式还是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判断干眼症的类型——是泪液分泌不足型,还是蒸发过强型,或是混合型,并根据不同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除了常规治疗外,在江苏省中医院,一些中医理疗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眼症状,如中药熏洗、针灸、眼部按摩等,这些方法通过调理眼部气血、改善眼周循环,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警惕含“龙”“松”的眼药水,乱用可能致青光眼、失明
近年来,网上涌现出许多宣称能“去红血丝”“缓解疲劳”的网红眼药水,凭借亮眼的广告宣传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然而,这些看似方便有效的眼药水,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
“去红血丝的眼药水,大多含有萘甲唑啉等收缩血管的化学成分。这类成分通过暂时收缩眼表血管,使红血丝快速消退,给人一种‘药到病除’的错觉。但这种效果只是暂时的,属于治标不治本,一旦停用,血管会出现反弹性扩张,红血丝反而会更加明显。更严重的是,长期使用会让眼睛对药物产生依赖,使眼表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加重眼部不适。”郭锐介绍道,网红缓解疲劳的眼药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含有冰片、薄荷等成分,滴入眼睛后会带来清凉感,从而在主观上减轻疲劳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眼疲劳的问题;另一类则含有甲基硫酸新斯的明等成分,这类成分能兴奋睫状肌,短期内可能会改善视力、缓解疲劳,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睫状肌调节功能紊乱,反而加重眼疲劳,甚至可能影响视力稳定性。郭锐强调,网红眼药水无论是宣称去红血丝的,还是缓解疲劳的,长时间使用都会破坏眼表的微环境平衡,干扰泪液的正常分泌和分布,进而诱发或加重干眼症。因此,对于这类网红眼药水,应尽量避免使用。
有网友注意到,网络上有说法称对含有“龙”“松”等字眼的眼药水需要格外警惕。“这类眼药水其实是临床上常用的激素类眼药水,如氟米龙滴眼液、地塞米松滴眼液、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等,它们都含有糖皮质激素成分。”郭锐坦言,激素类眼药水在眼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严重的过敏性结膜炎、虹膜炎等眼病,能快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但同时它们也是一把危险的“双刃剑”,如果长期、不规范使用,可能会导致眼压升高,诱发激素性青光眼,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视神经损伤、失明。此外,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影响晶状体的透明度。
“因此,使用激素类眼药水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在治疗某些特定眼部疾病时,确实需要使用激素类眼药水,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并定期监测眼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激素类眼药水,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眼部损伤。”郭锐提醒,在使用眼药水时,还需注意眼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滴眼药水时,应避免药瓶瓶口接触眼部或睫毛,以防药水被污染。若需要双眼滴用,应先滴健康的眼睛,再滴患病的眼睛,并且在滴完一只眼睛后,及时清洁双手,再处理另一只眼睛。此外,家庭成员中若有人患有眼部传染病,切勿共用同一支眼药水,以免造成疾病传播。
眼药水的使用期限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眼药水开封后,由于与空气接触,容易被细菌污染,同时药物成分也可能发生变质。因此,通常建议眼药水开封后在一个月内使用完毕,超过一个月则应停止使用,以防使用被污染或失效的药水对眼睛造成伤害。如果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眼药水,应注意间隔时间,尽量在滴完一种眼药水后,等待5至10分钟再滴用另一种。这样可以避免后一种药水将前一种药水稀释或冲走,保证每种药水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