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铁网络的宏大版图上,徐州是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座普通地级市,徐州却在国家铁路枢纽中占据重要一席。普铁时代,徐州枢纽位列全国前十;迈入高铁时代,全国仅有27个国家级枢纽,徐州是其中三个地级市之一,承担着连接京沪与陆桥两大通道的重任。然而,这座枢纽的心脏——徐州东站,却始终伴随着争议与遗憾。
徐州东站是徐州目前唯一的高铁客运站,接入京沪高铁、郑徐高铁、徐连高铁、徐盐高铁等5项铁路,日均车次超过500趟,其中始发62趟、终到64趟。作为京沪与徐兰高铁的交汇节点,其枢纽地位毋庸置疑。
但回溯建设之初,2008年的规划却显得保守。最初站房面积仅7500平方米,后调整至1.5万平方米,站场规模7台15线。与同期规划的郑州东站(15万平方米、16台32线)相比,规模相去甚远。
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周边有南京、济南、郑州等枢纽”,徐州无需过大投入。这种短视的规划思维,为日后的问题埋下伏笔。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徐州东站很快感受到局促。2016年郑徐高铁开通,客流进一步增加,车站不堪重负,被旅客戏称为“爆棚东站”。
2019年,车站完成扩建,达到4.5万平方米、13台28线(京沪场7台15线、徐兰场6台13线)。然而,这种“打补丁”式的扩建,带来了新问题。
东西站房割裂不直接联通,旅客需通过人工通道(7A/B)绕行约15分钟,导致 confusion 不断,甚至需要依赖网友攻略才能顺利换乘。扩建后的站房风格不一,拼凑感强烈,与合肥南站(10万平方米、12台26线)相比,徐州东站房容量(2500人/小时)仅为合肥南(9000人/小时)的四分之一。
根据规划,徐州将形成8项高铁网络,新增徐枣临高铁、徐淮阜高铁(武青通道)、徐菏高铁(沪太通道)都需要接入徐州东站以强化枢纽功能。
但现实是,徐州东站已无进一步扩建空间。类似合肥南站面临的新建线路接入难题(如沪渝蓉高铁需破坏建筑或新建城际场),也同样摆在徐州面前。虽然北城或西站可能新建高铁站分流,但这已无法弥补徐州东站既有的设计缺陷和功能短板。
徐州东站的案例揭示了城市规划中缺乏长远眼光的代价。
与郑州东站前瞻性规划相比,徐州东站的早期决策过于保守,导致后续即使投入巨资扩建,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承载能力、旅客体验和美学设计方面的问题。
交通枢纽不仅是交通工具的换乘点,更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设计合理、体验良好的车站,能够提升旅客对整座城市的印象和评价。
未来,徐州可能通过新建站点分担压力,但核心枢纽的缺陷已成定局。这一案例应当成为其他城市规划者的前车之鉴——在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上,必须具有前瞻思维,为城市发展留下足够空间。
交通枢纽的规划不应仅仅着眼于当下需求,更应预见城市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发展可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建成即落后”的尴尬,真正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徐州东站的遗憾,但愿不会在其他城市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