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繁荣不超过50年”,这句告示写进了诸多智库报告的扉页,不是算命先生的谶语,而是经济史学者用血泪写下的周期律,从佛罗里达海滨别墅到东京银座摩天大楼;从曼谷河景公寓到三亚度假洋房,每一次钢筋水泥的狂欢都沿着相似曲线冲顶、钝化、崩塌,最终在宏观经济曲线留下一条“倒V字”线型。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现,以技术革命为动力的全球长波或“康波周期”大约为50至60年。经济学的康波周期在新经济哲学的概念上表现为“康波效应”,经济学的康波周期是长周期,对应的是短周期,新经济哲学的康波效应是长效应,对应的是短效应。简明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学说,筒明新经济哲学是一门研究经济事物作用和效应的学说。
1780至1840的蒸汽与机械,1840至1890年的钢铁与铁路,1890至1945年的电气与重工,1945至1990年的汽车与电子,1990年至今的信息技术,每一轮康波上升期都伴随信用扩张、城市化加速与资产泡沫,到了衰退与萧条期,通过房地产崩盘“出清”过度杠杆。
作为“周期之母”的房地产兼具消费品、资本品与金融抵押品三重属性,天然对利率与信用敏感。当人口红利、收入增长、城市化率三大基本面同步向上时,房价呈“慢牛”,一旦基本面趋弱,货币仍宽松,投机需求就会挤出真实需求,把“慢牛”拉成“疯牛”,疯牛往往以货币收紧、利率反转或外部冲击为拐点,完成“去泡沫”回归。
日本有过1950至1990年40年的繁荣,美国有过1960至2006年46年的长牛,繁荣阶段对应康波回升,一旦康波进入衰退期,人口结构老龄化、技术红利递减,房地产就难以回到旧日高点。中国用30年走完发达国家200年的城市化,把本应拉长到50年的需求压缩成15年,“赶工期”意味着调整窗口更短、更剧烈。
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2万亿元,2022年掉头向下,2024年已不足12万亿元,高杠杆房企排队违约,正是“压缩型周期”给出的残酷注脚。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泡沫温床,钢筋能搭建城市骨骼,也能挤垮金融血脉。
房地产可以拉动经济,也可以反噬经济,可以制造暴富神话,也可以把房企拖进衰退的资产负债表。唯有让房价回归居住属性,让金融回到服务实体,让城市竞争回到产业与人才,才能用时间换取空间,把“50年大限”改写成“百年慢牛”。
1923年,美国佛罗里达半岛阳光灿烂,铁轨与公路把“美国后花园”的想象送到每个中产家庭,迈阿密海滩边一块1919年仅值800美元的地皮,1925年涨到15万美元,银行推出“零首付、分期付、包租公”三件套,出租车司机、中学教师、牛仔都兼职“炒房团”。
1926年9月,一场五级飓风卷走上万座屋顶,也卷走了接鼓传花的最后一棒,房价三个月跌去六成,开发商成批破产,连锁债务一路北上,五年后,华尔街黑色星期二爆发,全球大萧条拉开序幕。从狂热到冰点,佛州地产只用了不到三年,衰退的幽灵却延续了十年。
2001至2007年,美国开发商把房子卖给无收入、无资产、无工作的“三无人员”,网络股泡沫破裂后,格林斯潘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银行向低收入群体发放按揭,华尔街将资产证券化,把房贷打包成AAA债券,卖到全世界。2008年,雷曼兄弟倒下,全球陷入百年一遇金融海啸,从房价见顶到金融崩溃不足三年,从2001年低利率算起,次贷繁荣仅维持了六年。
1985年,日美签署《广场协议》,日元一年内升值40%,出口受挫,日本央行连续降息,巨量资金涌入土地与不动产,1986至1990年,东京住宅地价上涨206%,号称“一个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1991至2005年,日本六大城市地价累计下跌76%,银行坏账高达50万亿日元,GDP增速从7%跌到0%,留下“失去的三十年”,从泡沫发酵到彻底破灭恰好十四年,从1950年产业复兴、地价抬头算作,日本房地产高光不过四十年。
1992年初,海南成最大经济特区,人口不足700万,两万多家房企云集海口、三亚,刚印好的房型图还没干透,房子就能加价三倍倒手。1993年6月,“16条”出台,严控信贷,银根骤然收紧,800亿资金一夜蒸发,天涯海角留下600多栋烂尾楼,海南GDP增速由1992年的41%跌到1995年的4%,金融坏账率超过30%,房地产市场从沸点降为冰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